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教育部: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进教材方案已确定

http://www.CRNTT.com   2018-05-29 00:08:46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 张爽)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昨日在国新办关于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初中用的历史教科书对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修改方案已经确定,主要是根据工程新成果增补了一些知识、细化原有表述、更新一些图表三个方面的内容。

  申继亮说,现在的教科书里面,无论是小学的道德与法治、初中和高中历史,还是大学里用的教科书,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已经确认的一些重要成果,都有所反映。比如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现在就有关于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齐家文化等等。“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发布、发表,我们也在积极对接,把这些新的成果及时反映到教科书里面。”

  申继亮表示,现在初中用的历史教科书对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修改方案已经确定,基本内容也基本确定下来了,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工程新成果,增补了一些知识。比如像石峁文化、屈家岭文化、宝墩遗址等,这些过去教科书里是没有的。

  二是根据工程新成果,在原有的表述中又进一步细化。比如良渚遗址中发现的大型水坝、古城遗址。

  三是根据工程新成果,更新教科书里的一些图表。原来有一些遗址图里没有,现在做了修改补充,有些照片采用新的考古照片。初中教科书已经修完了,高中历史必修教科书关于中国史这部分也编完了,也对照研究成果进行了充实。高校《考古学概论》教材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申继亮表示,教科书是最重要的传播载体,现在中小学在校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就有1.5亿,普通高中大概3000万,加起来这个人群是非常庞大的。“如果说大家从教科书里面能系统了解,传播面是很广的。通过老师的系统讲解,学生的理解会比较深刻。”

  申继亮表示,历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增强文化自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一直努力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不断地充实更新历史考古和研究成果。“经过修改,我们希望能使学生更加充分的认识到早期农耕文明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作用,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表示,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我们国家是水稻和粟、黍的发源地。这也是探源工程一个重要的方面。“大约在一万年前,我国已经分别在南方开始种植水稻,在北方种植粟、黍,就是小米和黏的黄米,我们应该把这样的知识也加入到课本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