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王英津:落实习马会成果 有挑战亦有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15-11-16 00:15:39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早前在新加坡进行了历史性会面。(资料图)
  中评社香港11月16日电(记者 庄恭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所研究员王英津,归纳了“习马会”的十大重要意义,包括:巩固了“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开创了两岸领导人直接会面的先河;提升了两岸交往的平台;增进了两岸的政治互信;展示了大陆的自信和勇气;表明了大陆反对“台独”的坚定决心;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揭开了两岸商谈政治议题的序幕;为未来两岸签署和平协议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是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继邓小平“一国两制”之后的又一重大机制创新。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早前在新加坡进行了被称为“习马会”的历史性会面。王英津表示,此次会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必将载入史册,所贯穿的精神和策略可概括为16个字:“明确共识,淡化分歧,搁置争议,务实灵活”。

  不能仅停留在阐述意义

  王英津认为,“习马会”落幕后,不能仅停留在对会面意义的阐述上,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此次“习马会”达成的积极成果。他指出,从大陆方面来看,落实“习马会”成果的态度和机制,不存在任何阻力,但台湾社会却是一个异质性的对抗社会,恐怕“习马会”成果在台湾的落实并非一帆风顺,返台后马英九赴“立法院”报告遭到民进党人士的抵制,就是一个典型反映。

  他指出,“习马会”的后续效果尚存不确定性,具体原因有三。

  其一,此次会面虽然带有很强的公权力色彩,但毕竟还不是以公权力的正式名义来进行的(如回避官衔称谓)。倘若要使这一会面成为机制化成果,在台湾岛内还要经过相应的公权力程序,否则在野党会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然而要做到这一点,目前还存在反对的力量。虽然会面带有公权力色彩,但背后的支撑力量仍然是政党,倘若没有了政党的支撑,这个机制或平台就难以运转了。

  其二,台湾社会与其它社会有所不同,是一个撕裂的、族群对抗的社会,这决定了台湾方面在政策执行的连续性上可能存在问题。民进党上台后能否延续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机制,尚取决于民进党是否接受“九二共识”。台湾社会的这一特殊政治现象,会使“习马会”成果在台湾的落实受到冲击和影响。

  其三,此次会面的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而今后不可能只会面而不签署一些实质性的协议,否则会面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但签署协议之后,台湾方面回到岛内还需通过其内部的相关法律程序(如先前海协会、海基会签署的服贸协议被卡在“立法院”),甚至有些还需经过公民投票。从上述分析看,两岸落实“习马会”所达成的积极成果,单有大陆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尚需要有台湾社会的全力配合。但民进党可能会利用台湾的“宪政体制”来阻挠“习马会”成果的落实。

  四大现实因素影响成果落实
  
  王英津认为,就短期而言,如何承续“习马会”的东风,将两岸关系再继续向前推进一步,是双方应重点思考和规划的问题,但是目前也存在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其一,两岸六十多年延续下来的根本矛盾,并未随着“习马会”的登场而立即消失。

  其二,2016年1月16日的台湾“大选”在即,国民党的注意力集中于“大选”。

  其三,马英九的任期仅剩半年多,即便其在卸任前意欲有所推动和落实,台湾的制衡政治体制也决定了“习马会”成果在台湾的落实会受到很多牵制。

  其四,美国表面上说乐观其成,但内心到底如何盘算和影响台湾,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尽管如此,王英津还是表示,两岸应从大局出发,珍惜此次最高领导人会面所达成的共识及相关成果,排除阻力,认真加以落实。他说,两岸双方均应系统梳理和分析未来六个月内究竟还能做些什么,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联合论证,弄清哪些成果可以马上落实,哪些暂时无法落实;哪些两岸自己可以解决,哪些受到国际因素影响(如台湾加入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问题)而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解决;哪些大陆单方面掌握主导权,哪些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哪些符合“一个中国”原则,哪些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特别是台湾国际参与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王英津期望两岸可先行展开分析、论证和研判,争取尽早拿出方案,早日落实“习马会”的积极成果。“只有让两岸民众——特别是台湾民众——感觉到‘习马会’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引起他们对‘习马会’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期待,才能使‘习马会’的意义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