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下阶段产业转移的道路选择

http://www.CRNTT.com   2014-01-23 09:03:59  


  中评社北京1月23日讯/产业国际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0多年的工业革命历史,产业国际转移是发达国家消化过剩产能的共性规律。通过产业转移,输出地和输入地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就输出地而言,产品向高级化和高附加价值化发展。发达国家将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同时,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改变了本国的区域地理景观。就输入地而言,通过接受国际产业扩散,本国产业向高级化方向也迈进了一步。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完成了原始积累,缓解了就业压力。

  两种不同的产能国际转移模式

  人民论坛发表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董小君教授文章介绍,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多次产能转移,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产业转移模式,而这两种模式是基于两种不同理论形成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美国“比较优势”产业转移模式。美国式对外产业转移是基于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该理论认为先进国与后起国家之间技术差距以及各自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发生。

  正是基于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产业转移出现了“垄断→仿制→竞争替代→进口”四个阶段的演进。第一阶段,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由于创新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和技术力量,这只能由像美国这样的资本充裕和科技力量雄厚的发达国家来进行。第二阶段,仿制该种新产品时期。其他发达国家开始仿制该种新产品,由于仿制国不需要负担新产品的研发费用,也不需要支付因出口而产生的国际间的运费和关税,因此在劳动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产品价格低于从美国进口产品的价格。其他国家的仿制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也相应萎缩。第三阶段,仿制国产品与原创新国产品竞争时期。其他国家生产仿制的新产品后,取得了规模经济的效益,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使其能在世界出口市场上与美国产品进行价格竞争,从而使得美国垄断地位逐渐丧失,出口大幅度下降,最终美国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的地位被取代。第四阶段,原创新国进口时期。随着其他发达国家出口的扩大,新产品成本持续降低的数量超过向美国出口所需要的运费、关税和保险费用,它们的产品终于进入美国市场,致使美国出口出现停滞状态;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进口该种“不再是创新”的产品,开始从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从而使得新产品周期在美国宣告结束。当这四个阶段结束后,该产品的国际生产周期在仿制国依然继续进行。

  这种新产品的生产、出口通常遵循“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顺序。在这种模式下,世界被分为两种类型的国家:一种是具有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发达国家,一种是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国家。每种产品在其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依次在这两种类型的国家被生产并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美国产能转移目的:垄断利润导向和占领世界市场导向。一是追求垄断利润。利润最大化是美国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动力。战后美国进行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有利可图的场所以赢得丰厚的垄断利润。尤其是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利润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大高于对国内制造业的投资率。二是占领全球市场。美国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为手段对全球市场的争夺,不仅在现有容量最大的市场(如欧、美市场)上开展,而且也体现在对有潜力的未来市场的拓展上(如对中东石油输出国、马来西亚等亚洲一些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控制)。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与日本“比较劣势”产业转移模式。日本产业国际转移,走出了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日本式道路”。日本式对外产业转移是基于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指导。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又称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边际产业”所包括的范围较广。小岛清认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处于比较劣势,变成了“边际性产业”。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可能有一些大企业还保持着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中小企业则处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企业”。在同一企业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部门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另一些部门则处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部门”的情况。小岛清将这些“边际性产业”、“边际性企业”、“边际性部门”概括称为“边际产业”。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