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屏蔽“囧”和“槑”的思维才可怕

http://www.CRNTT.com   2010-03-11 09:07:10  


 
  网络一旦失去应有的诙谐幽默,其感染力自然下降。如果没有幽默的亿万网民,那些依靠网络民主倒逼权力问责的事情不可能继续重演。而正是这些简单形象的网络词汇,将分散的网民力量汇聚在一起,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捍卫着社会的正义。(作者:马想斌)


新闻链接:屏蔽“囧”和“槑”的思维才可怕 

  《新京报》;3月10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在两会上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ThankYou)、bt(变态),还有“囧”、“槑”等,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语言,会产生不好影响。(3月9日《重庆晚报》)

  其实,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网民生活并且影响到现实语境了。屏蔽这些字词固然在技术上很容易操作,但习惯了创造的网民会很快制造出新的代替字词,难道一直要继续屏蔽下去直至封口?人类创造文字就是为了便于更好地交流,出于这个目的,字词翻新,可以视为科技进步催生的新思维方式,屏蔽“囧”和“槑”,无疑等于将人们生拉硬拽回到过去。

  同时,说“这些网络语言会对青少年产生不好影响”,未免显得武断和偏见了些,使用“囧”和“槑”,会让青少年变得孤僻离群还是会让他们变得不可理喻,都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证明。退而言之,个别网络语言虽然晦涩难懂,但充其量也不过是青少年之间一种带有游戏性质的文字交流,对主流社会的语言结构构不成伤害。

  此外,具有同样思维的,还有诸如“关闭所有社会网吧、政府办公共网吧”的建议,惹得舆论哗然。需要深思的是,要么关闭,要么屏蔽,难道都不记得“堵不如疏”的古训?

  网络是新生事物,纵然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却是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前进方向,关闭和屏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关人士在发言前最好先给自己分别上一堂技术课和包容课。(作者:韩浩月)


 【 第1页 第2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