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大观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两会”呈现互联网特色

http://www.CRNTT.com   2009-03-07 08:44:46  


温家宝近日在网上与网民进行互动
  中评社北京3月7日讯/新加坡联合早报昨天刊登王龙文章“中国‘两会’呈现互联网特色”,文章说,互联网把曾经高不可攀的“两会”变得平民化了许多,并越来越呈现出互联网特点,让人觉得参政议政不再是某一群体的特殊待遇,代表和委员们面临着被“民意”弹劾的危险。全文如下:

  中国总理温家宝近日与网民进行了一次互动,将执政理念呈现在公众面前,受到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有外媒称,温家宝将“互联网政治”概念延伸到了每个角落,不但为“两会”增添了亮点,也表明“两会”开始关注网络民声。当然,类似评论在国内主流媒体更集中,诸如“中国政治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政治渐入佳境”等,都反映出中国信息生态正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互联网上每一种声音都在瞬间得到广泛传播,这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重要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体现在政治领域不算奇怪,奇怪的是中国往往把网民与官员分开来说,比如官员上网叫“与民互动”,人大代表上网叫“体察民情”等,以致“网络问政”成了“两会”期间被人热捧的词儿。

  有论者认为,互联网赋予了“两会”新的内涵,初步奠定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参政体系。这样的解读有些过头,毕竟解决就业困难、教育公平、房价上扬等一系列问题不能寄希望于互联网。以近期云南的“躲猫猫事件”为例,有些人习惯了遮遮掩掩,只是苦于不能自圆其说才不得不作出些姿态。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些官员与其说在给网民面子,倒不如说更担心自己丢面子。

  信息时代注定了网络会成为一种舆论载体,因此把“网民”概念定义在平民范围不准确。其实,中国网民群体的组成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即使法定的参政者和执政者上网也没有必要自诩“网官”。一般说来,有人习惯在网上网下扮演不同角色,也许他们在工作中唯命是从、笑脸奉迎,在虚拟的网上却爱憎分明、眼里不揉沙子。要知道,能有幸成为“网民”的人基本生活在富庶区域,是社会中层以上的群体,他们隐藏在电脑屏幕背后,敲出了“互联网政治”的元素。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