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黄光国论拯救台湾的中道

http://www.CRNTT.com   2023-05-01 00:15:30  


 
  那时候,正是台湾党外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1975年,在《联合报》发行人王惕吾的支持下,《中国论坛》成为当时学院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重要的舆论阵地。胡教授参与笔阵,他跟杨选堂及韦政通三人,可以说是让这个阵地发挥巨大能量的三位灵魂人物。此外他还在报纸杂志上,写出数百篇政论,鼓吹民主宪政,并且和杨国枢、张忠栋、李鸿禧等人致力于党内外沟通,成为社会公认的“四君子”,国民党内人士则戏称之为“四大寇”。

  1979年十二月,美丽岛事件爆发,胡佛等人不顾自身安危,多方奔走,营救因该事件而被收押之嫌犯,最后终于获得蒋经国约见,而使美丽岛事件能大事化小。

  1986年九月,民主进步党成立,在胡教授和陶百川等中介人士的折冲与协调下,历经艰辛,终于化解了朝野冲突、零和对峙的危机。

  民进党成立后,朝野对立情况日趋严重。1989年四月,杨国枢与胡佛等人倡议效法英国“费边社”,号召学界及社会菁英,共同组成“澄社”,胡教授身为关键发起人,并亲自撰写成立宣言,原本期望社员处在朝野之间,可以发挥“论政而不参政”的“中道”精神;不料事与愿违,“澄社”成立后不久,内部发生“宪政体制”争议,胡教授坚持主张“内阁制”,但遭到强力反对。他因而察觉“澄社”可能变质为“浑社”,当年十二月,即协同创社成员文崇一、韦政通、何怀硕退出“澄社”。

  杨国枢教授是位十分重感情的人。当我发现“澄社”已经背离“论政而不参政的原则”,我也不再参与“澄社”的活动。后来有一次,我问杨先生:为什么还不退出“澄社”?他一脸苦笑,摇摇头说:“嗐!毕竟是自己一手创立的社团……”到了扁政府时代,许多“澄社”成员纷纷出任政务官,“澄社”也背离了创设时的理想,沦为“政务官养成所”。

  在大是大非的选择方面,胡教授的作风就果决得多。1994年,李登辉在国民党内开始掌握实权。三年后的六月,邀请胡教授以“宪法学者”的身份,参加国是会议的预备作业。当他察觉李“总统”的修宪意图,竟然是推动“台独”分裂,动摇国家认同,从根本上违背宪政主义与自由民主的精神,立即断然退会,拒绝为掌权者背书。当年六月24日,他更带领“台大关心宪改联盟”十多位教授赴阳明山中山楼,递交台大校务会议的修宪建言,及校内近二千名师生联署“反对修宪谋权”的名册,提出抗议,并要求停止修宪。

  在两岸关系方面,胡教授生前最担心的是政治人物因为认同错乱,或政治计算,刻意制造台湾两千三百万人与对岸十四亿人之间的疏离、敌意与对立,他认为:这样的操作手法,既不负责任,也极不道德。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