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朱松岭: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核心概念

http://www.CRNTT.com   2022-08-03 00:14:38  


 
  朱松岭表示,第二阶段的复杂历史经纬是:国际方面,李登辉访美引发的台海危机引起了美国的警惕,美方认识到稳定的两岸关系才符合美国在西太平洋沿岸的利益,表示乐见两岸和平协商,进行建设性对话,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李侃如甚至在1998年提出两岸中程协议。美国鼓励两岸互动的态度无疑对是两岸创造突破僵局的良好国际范围。两岸方面,大陆领导人明确表示,“台湾不管谁当权,我们都欢迎他来大陆谈,同时,我们也可以到台湾去。但是,对话谈判要有个基础,就是首先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谈。”大陆对两岸互动的原则、基础、内容等都做了明确的阐述,这种情况下,就看台湾当局如何表态了。台湾方面,1999年李登辉提出“特殊两国论”,将两岸关系再次推向风头浪尖、兵凶战危。2000年拥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赢得了台湾当局领导人选举的胜利,两岸关系未来更加扑朔迷离。为避免两岸形势发生难以预料的冲突,两岸双方都在积极寻求共同接受的表述。如,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所徐博东所长访台期间就曾提出“九二年共识”的概念。2000年4月28日陆委会主委苏起首次用“九二共识”表述“一个中国”。之后,由于李登辉的批评,加之民进党等绿营势力也对“九二共识”进行抹黑,这一概念在岛内和两岸并没有立即发挥影响力。

  李登辉是对“九二共识”这个概念不满,民进党则是认为祗有“九二会谈”或香港会谈,没有“九二共识”。这两种态度都是值得商榷的,民进党的态度更是别有用心。“九二共识”跟“九二会谈”都有历史事实,但是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九二会谈”是指两岸双方通过两会在香港有会谈这个事实,这是客观的,不容否认,目前两岸双方及包括民进党在内的各政党均对此事实没有任何的否认态度。“九二共识”也是客观的历史事实,是指两岸双方对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未来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统一这两点核心意涵有共识,这是在两岸双方提出的八套方案中白纸黑字载明瞭的,也是不容否认的。民进党不认可的不是“九二会谈”,而是“九二共识”,他们认为祗有会谈,没有共识。原因在于,共识得有表达的载体,当时并没有两岸双方签字盖章确认的“共识”,因此不予承认。但是,这种共识是中国传统的组成部分,是被中国历史认可的方式,就如同“贞观之治”等历史一样,早就有“贞观之治”的事实存在,名词则是后来总结出来的。不能因为否认后来总结出来的概念,就否认概念所涵盖的历史事实。

  朱松岭指出,第三阶段的复杂历史经纬是:国际方面,在小布什执政期间,由于“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重新将中国视为战略合作者,更由于陈水扁在任时成为“麻烦制造者”,美国开始从对岛内政党不偏不倚的态度改为期待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两岸方面,大陆高度关注第一次上台执政的民进党的言行,关注民进党籍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的言行,这一阶段,大陆在打击和遏制“台独”方面绝不手软,在谋求两岸共同反独方面也有着合理的期待,因此,两岸以反对和遏制“台独”为共同目标的力量走到一起成为历史的必然。台湾方面,由于陈水扁当局不断操弄“法理台独”,不但引起了美国的强烈不满,更引起岛内泛蓝政党和民众的强烈不满,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均纷纷抛出议题,希望登陆缓和紧张局势,谋求两岸和平。国共两党领导人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实现了破冰之旅,达成了国共五点共同愿景,赢得了两岸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此后,亲民党、新党领导人纷纷来访,两岸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党实现了良性互动,两岸紧张的局势得到缓和,岛内“急独”的环境得到改善,在这一势头推动下,2008年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当选执政。马英九上台后,明确了台湾当局对“九二共识”的坚持,“九二共识”成为两岸双方互动的共同政治基础,由此奠定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八年荣景。八年间,两岸实现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达成了23项协议,创建了一系列两岸民间、官方交流交往的平台,实现了两岸主管部门的制度性互动,最终达到了两岸领导人会面的交流巅峰。期间,2012年马英九连任的选举年,“九二共识”更是成为当时岛内选举的最大正能量,其在影响力上发挥到历史的最高峰。

  总之,无论如何,三十年来“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的舞台上独领风骚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因为“九二共识”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才会有完全不同的两种力量对“九二共识”施加影响,并在其走势和未来在两岸关系上发挥的作用持完全相反的态度。这样的概念,在两岸关系史上只怕也不多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