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智库:“台湾主体意识”权力化过程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17-01-27 00:17:27  


 
  (4)爱乡爱土的台湾情结的异质化发展

  “三百年来在台湾因政治斗争而产生的本土意识,再经过'台湾民主国'这个政治触媒,并透过全岛性殖民体制所建立的特殊社会的强化,于是一个鲜明的台湾意识便无可避免地锻炼出来。”⑨早期“台湾意识”只是一种纯朴的爱乡爱土的具有一定自主意识的台湾情结,还不具有排斥中国意识自外于中国的分离倾向,否则不能解释,台湾回归时,老百姓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喜悦心理。日据时期,虽没有清晰的“台湾主体意识”的概念,“但从本体论而言,'台湾意识'已经型构了以后'台湾主体意识'的基本内涵。”⑩“台湾意识”的积淀和内化已经为“台湾主体意识”话语的生产提供了最关键的心理基础。

  “台湾意识”有三大特点和两面性。三大特点是:爱国性、反抗性和自主性,这是它的正面。而抱怨性、排他性、分离性、狭隘性是它的负面。在1970年代前,负面的特性没有产生明显的社会影响。但自李登辉上台后,在政治本土化的现实环境中,“台独”分裂势力放大了这些负面特征。⑪这就是“台湾意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异质化发展的趋势,为主体意识的形塑提供了土壤与空间。

  (二)“台湾主体意识”的话语控制与分配

  “福柯认为,无所不在的权力,构成了一个的网络,就像毛细血管似的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进入人们的肌理,嵌入他们的举动、态度、话语,溶入他们最初的学习和每日的生活。”⑫无疑,“台湾主体意识”话语产生以后,已渗入到台湾人的情感和心理的深处。“其话语塑造有刻意打造与无意促成两种情形,刻意打造是话语控制的集中体现。刻意塑造的行为主要是本土政治势力及其机构通过对概念内涵的窄化以及一系列口语化、符号化的概念操弄行为进行宣传与意识渗透。「不同的政治力量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对'主体意识'进行诠释,并设计出简洁易懂且符合情感动员的指标,以方便进行政治动员。再经过选举的政治社会化作用,'台湾主体意识'很快成为台湾民众耳熟能详的政治话语,台湾民众对'台湾主体意识'也形成了'基本共识',从而完成了意识形态化过程。”⑬这一话语在台湾政治生活中取得支配性地位,成为意识形态的关键部分,也就完成了它的权力化过程。作为蓝绿两大政治势力的代表,国民党与民进党都不得不争夺该话语的主动权,并进而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利用手中可以操控的政治和社会权力诠释所谓“台湾主体意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