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潘锡堂:文化交流缔造两岸双赢新机

http://www.CRNTT.com   2016-11-23 00:10:00  


 
  想要达到两岸“书同文字”的目标,就现阶段情势来看,自非一蹴可几。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面对现实,认清问题的症结,舍异求同,加强沟通。大家必须敞开胸怀,站在为华夏文化奠基的历史高度来看问题,并伸出友谊的手。大陆方面不妨可考虑推动“识正书简”措施,而台湾方面也应立即实施“书正识简”措施,互相承认,接纳对方。这只要在两岸中小学教科书内,将课文中所出现被简化过的简、正体字集中附在书后,并逐字以括弧注出其所对应的正、简体字便可奏效。唯有如此,方可望真正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交流宗旨。

  此一目标,完全符合两岸人民乃至全世界所有华人的共同利益,只要两岸当局能为中华文化慧命着想,必可很快获得共识,达成“识正书简”与“书正识简”的短期目标并不困难。

  尤有进者,“书同文字”的长期目标,是结合两岸书法家及文字学学者的力量,再共同编订一套手写体的“草体汉字”,可以利用传统汉字书法中的行、草书,并将大陆“简字体”也纳入,应可以为自民国初期以来汉字系统的“唯楷”窘境解套,其实也是终结两岸简、正体字争议的釜底抽薪办法。

  中国历代对于汉字的运用,始终是在“楷”“草”双轨并行的态势下发展。直到毛笔书写工具被西方硬笔及电脑打字等现代科技产品取代,原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尺牍体”无形中遭到了“罢黜”,作为尺牍主调的行草书体,也因此淡出了历史舞台。尤其症结出在清末以来的汉字系统把“印刷体”与“手写体”混合为一,只有写来费时的楷体系统,而缺乏可独立行用的简便草体系统。以致长期以来,两岸人民乃至所有华人,总不免为汉字书写繁杂而伤神。

  如今,可以顺势化解两岸简、正体字争议之道,应思考让楷、草分体并行。印刷体宜采“正体字”,不妨力求庄重严谨,藉以通达传统之“古”;书写体则融合行、草书及简体字之精华,不妨力求精简迅捷,藉以开拓现代之“新”。唯有超越简、正体字二元对立的单线思考模式,才能够顺利化解两岸“书不同文”的窘境,从而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之凝聚大有裨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