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郑又平:民进党去汉化工程有复杂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16-11-21 00:06:06  


 
  他表示,有评论即认为由李登辉、陈水扁到蔡英文执政所推动的台湾中小学教育内容的去中国化与台湾化、本土化,会让中华文化与台湾社会连结削弱,此确实是一个我们必须警惕的“阳谋”。如今,民进党从文化政策更进一步扩展到族群政策,即是企图构筑一个台湾“新兴民族”概念;首先,是大量引进东南亚配偶,从血缘上逐步“去汉化”,接着是鼓励吸收东南亚移民与留学生定居并结婚生子,其结果就是让台湾出现总数高达32万以上的台湾新住民。郑又平说,我们该关注的是,大量东南亚移民与新台湾之子的出现,已不仅是个社会现象,更是政治现象。
 
  针对血缘、族群关系的去汉化发展,郑又平认为,如果以台湾原住民约55万人总数就有6席“立委”民代的保障席次,基于世界各国尊重、保障少数族群参政权的传统,目前多数年纪仍在中小学生阶段,却数量已达22万似正朝另依成长趋势发展的“新台湾之子”。可想见未来10至20年之后必然会积极要求政治参与。而在台湾当局刻意强化并保存他们对母语及母国文化的认同,这群人极可能浮现明显的自我政治认同(含对东南亚甚至伊斯兰宗教的认同),亦即未来10年新台湾之子的政治效应势必要求一定比例的政治保障名额,会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力,这将使两岸追求最终融合统一的目标日趋复杂。
 
  郑又平对中评社表示,中国历史发展轨道上虽然中华文化的包容力与同化其他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劲,但台湾领导者多是从美国学习自由主义观点,皆以尊重、包容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因此,在各级学校中让新台湾之子学习东南亚母语及文化,势将造成台湾内部多族群社会发展,这对台湾未来族群融合发展趋势是利?是弊?恐怕现在仍难以评估论断。
 
  郑又平认为,蔡英文喊出台湾“天然独”世代的同时,吾人更应该要注意新台湾之子所带来的后续效应,这代表台湾社会中血缘与文化认同将日趋复杂,这正是独派过去刻意营造出来的血缘与文化上的“去汉化工程”所致。 

  以台湾目前已有的独派“去中国化”,再加上其大力操作的“多元文化”、“新兴民族认同”的种种发展趋势观之,如何因应如此复杂的统独政治博弈,唯有“中华文化”才是两岸真正剪不断的脐带。因此,容或蔡政府不承认“九二共识”而断了两岸政府间的互动,但两岸民间社会的文化尤其是教育交流万不能断,更该思考如何加强,让“中华文化”做为两岸“心”连结最重要的核心与精神支柱才是。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