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放管服”改革核心是为市场“腾位置”

http://www.CRNTT.com   2016-05-31 07:13:31  


在“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树立“相信市场”的思维模式,摒弃管理当中政府大包大揽、无所不能的做法,自觉尊重市场规律。
  中评社北京5月31日电/当前,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已成为中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放管服”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政府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给市场腾出更多的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深圳特区报发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长安文章表示,近些年来,政府部门紧紧抓住简政放权这个“牛鼻子”,在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方面下大功夫。据统计,本届政府以来,国务院提前超额完成了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精简85%。“放管服”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仅减少了市场交易的制度性成本,而且为市场主体拓宽了发展的空间。

  但是,由于传统制度的惯性,“大政府、小市场”的格局仍未得到彻底改变,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等问题,仍是当前阻碍市锄制充分发挥功效的最大障碍。简政放权还不到位,简了又增、明减暗增问题比较突出。例如国务院督查组最近在调研中就发现,有的地方审批手续繁琐复杂、审批时间过长,致使企业错失投资机会;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指定服务和不合理收费,给企业增加负担;一些地方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及创新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不仅使政府承诺的事项失信于民,也使企业对政府的扶持政策产生怀疑。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信息发布机制不畅通,宣传不到位,导致不少企业都不知道究竟有啥优惠政策以及怎么申请、去哪申请。

  如果说上述行为是给市场拓展空间设置了障碍的话,那么政府人为地对市场直接干预的行为,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企业活动的空间,对市场产生了“挤出效应”。例如当前中国政府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主导作用仍十分明显,相比之下民间资本却显得比较被动;在处理国有“僵尸企业”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不重改革光是补贴,浪费大量宝贵的资源,等等。

  文章指出,判断“放管服”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是不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的活力。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快政府“放管服”改革的步伐,给市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应通过政府自身的改革,进一步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确哪些归政府管,哪些应该由市场决定。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树立“相信市场”的思维模式,摒弃管理当中政府大包大揽、无所不能的做法,自觉尊重市场规律。只有如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政府自身的改革也才能真正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