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 
中评论坛:香港智库为何发展不全面

http://www.CRNTT.com   2016-03-20 00:32:20  


 
  第三,大学从中央政策组拿了许多项目,不过只是大项目里的一些零散的课题,总体看没有长远的系统研究。不光没有这样的智库,整个管治在这方面都是缺位的。智库想要在里面发挥作用,也有一定的困难。在香港做政策研究最彻底的实际上是各个部门内部。智库的研究成果没办法落地,水准也达不到,所以起不到好的作用。因此说促成香港智库发展的土壤还不成熟,大环境有根本的改变才可能促使智库有彻底的改变。

  很多智库的理想设计  难以转成具有可行性的政策

  有一些智库有明显的效果,有的给政府做课题,有的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但我们看到的很多智库,有一些理想的东西,却没办法转化成具体的政策。这不是智库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可行性的问题。如果最后只是出来说说,但是没有什么用,就变得不伦不类,大家会质疑是不是为了选举出现,动机纯不纯,到最后的结果就像是压力团体。

  香港大部份投资智库的都是商界,他们关注KPI,而好的智库需要长时间的沈淀,积累专业人才、某个领域的专家,可香港本身这类人才就不足够。如果没有专家级的团队,为了KPI就做一些很浅的东西,快出结果,最简单的方法是做成数据分析。总体沈淀不出有水准的研究成果,只能在低水准上越走越低,到最后就是一推数据。其实数据只是做研究的第一步,但绝对不是结果。

  如果是让大学里的学者做,他们虽然是学者,但是公共政策研究与学术研究又不一样。研究公共政策除了受过学术训练,还要明白政策研究是要能落地的,要配合社会状况、政府的运作模式,需要瞭解原有政策的背景和历史,而不能觉得某种政策更理想,就把原先的政策全部转变过来。

  这是我觉得三点比较大的困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