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去产能政策须抓好两大关键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6-03-15 08:14:44  


  中评社北京3月15日电/“去产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歼灭战的首要任务。目前,中国产能明显过剩,大量僵尸企业占用人财物等各类资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拦路虎”。2014年,中国工业总体产能利用率仅为78.7%,钢铁、煤炭、水泥、造船等多个行业已经陷入严重产能过剩。化解过剩产能应拓宽思路,优化激励机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严控新增产能,抓好资产处置和人员安置两大关键问题。

  一、中国工业产能利用总体处于过剩状态

  中国证券报发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邹蕴涵等文章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实力极大增强,2010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当前,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014年,中国工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约为78.7%,处于近4年来的较低水平,不少行业的产能利用情况令人担忧。据有关统计显示,中国有19个制造业行业产能利用率都在79%以下,有7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下,属于严重过剩状态。产能利用率过低的行业范围已经从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扩展到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 .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超过90%为产能不足,79%-90%为正常水平,低于79%为产能过剩,低于75%为严重产能过剩。据此判断,目前中国工业总体处于产能过剩状态,部分行业已经属于严重产能过剩。

  (一)钢铁

  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首次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此后粗钢产量持续增加,国际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高达8.2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0.0%,是日本粗钢产量的7.4倍,美国的9.3倍,印度的9.9倍,俄罗斯的11.6倍,巴西的24倍。2015年中国粗钢产量为8.038亿吨,同比下降2.3%,近3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从产能利用程度来看,包括粗钢在内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从2011年开始明显加剧。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2015年中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仅为67.0%,较2010年下降15个百分点,比全球平均水平低约3个百分点,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状态。

  (二)煤炭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2014年中国煤炭产量38.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6.9%,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0.6%,均高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煤炭行业发展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煤炭产量37亿吨,同比减少1.7亿吨;煤炭销量达35.13亿吨,同比减少1.91亿吨;全年煤炭净进口1.99亿吨,煤炭供求过剩超过3.86亿吨。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总产能规模为57亿吨,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煤矿39亿吨,停产煤矿3.08亿吨,新建改扩建煤矿14.96亿吨,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滑至64.9%。全国已出现大面积的煤矿停产、限产,西南地区停产煤矿占70%-80%,即使资源赋存条件好、煤质优、开采成本较低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煤矿也出现一半左右的停产。

  (三)水泥

  2014年,中国水泥产量24.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9.8%,熟料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56%,产量比位居第二位的印度高出约8倍,熟料产能比位居第二位的印度高出约7倍。但是,宏观经济形势成为影响中国水泥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状况直接决定了水泥总体需求。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期,水泥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产量23.48亿吨,同比增速下降4.9%,是25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水泥总产能达到31.8亿吨,产能利用率约73.8%。由于行业新增投资增长较快,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仍在加剧。中国水泥协会预计,如果在建、拟建项目全部建成,按照需求和产能比例测算,水泥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降低为62.9%。

  (四)平板玻璃

  中国玻璃行业过剩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普通浮法玻璃产能过剩,优质浮法比率偏低,仅为35%,玻璃的加工率仅为40%,而世界平均水平约55%,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这导致中国每年还要进口不少高科技玻璃产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平板玻璃产量7.39亿重量箱,销量5.25亿重量箱,产出过剩2.14亿重量箱;平板玻璃总产能达到10.87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仅为67.99%。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调查显示,全年全国浮法玻璃生产线冷修或关停数量达42条,行业停窑率从2014年的16.3%上升至2015年的30.5%,全年全行业开工率不到七成。

  (五)电解铝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和消费国。根据国际铝业协会的统计,2014年中国电解铝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2.1%,消费量占比超过51%。但是,国内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2015年电解铝累计产量3141万吨,比上年减产达500万吨,占全部产能的12%以上,产能利用率约为75.4%;2015年全年主要铝加工企业平均开工率降至77.4%,低于2014年7.6个百分点。另据有色金属协会研究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8.4%,低于全球电解铝企业产能利用率4.2个百分点。

  (六)造船业

  201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9.9%、46.5%和47.2%,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造船大国,但在全球造船业动荡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造船业产能过剩压力十分突出。工信部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两降一升:全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7.1%,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同比下降47.9%,手持船舶订单量同比下降12.3%,造船产能利用率不足70%,低于同期全球造船平均产能利用率6个百分点。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调查表明,国有船厂由于手握军工订单情况稍好,大多数中小型船厂开工率不足30%。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散货船需求量急速下降,而超大型原油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等双高船型在整个市场需求结构中所占比重明显提升,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加重了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程度。

  (七)多晶硅

  2008年金融危机后,在国内外产业环境低迷以及欧美对中国光伏进行双反调查的影响下,光伏上游的多晶硅行业随之陷入需求减弱、产能过剩的局面。2012年,全球多晶硅产能42.9万吨/年,而实际的产量和需求量仅为23.6万吨和23万吨,远低于产能水平;同期中国国内多晶硅产能为20.1万吨,实际产量、进口量和需求量分别为6.3万吨、8.2万吨和15万吨,产能利用率仅31.3%。可以说,国内多晶硅行业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市场竞争优势不足,大量建成产能直接变为无效产能,从而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每年却又有超过一半的需求量需要进口的怪象。2014年起,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光伏市场需求改善,多晶硅产品价格上升,多晶硅行业再次进入繁荣期。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数据,2015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达到16.9万吨,总产能约18.5万吨,全年产能利用率达到90.9%。因此,多晶硅行业属于典型的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行业,其产能利用状况与光伏产业发展情况紧密相关。

  二、过剩产能难化解的多重原因

  文章分析,过剩产能难化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有各方参与主体利益动机的影响,还有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深层次原因。

  (一)国内外需求转弱使得产能过剩矛盾愈加凸显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00-2007年全球GDP年均增长4.5%,而危机之后的2008-2015年,全球GDP年均增速则放缓到3.3%。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需求已经明显减弱,中国外贸出口增速由入世前十年的20%以上,近几年回落至个位数增长,2015年外贸出口甚至出现了2.8%的负增长。同时,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2012年全国GDP增速首次降至8%以下,2015年更是首次低于7%。国内市场需求持续转弱,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龙头已经逐步走出“黄金成长期”,与之紧密相关的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迅速加剧。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