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上海自贸区制度建设还要做什么

http://www.CRNTT.com   2016-01-07 08:11:10  


  中评社北京1月7日电/自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走过两年多的历程。目前,以“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不断取得新突破,对标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的制度创新不断深化,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完善,一批立足可复制、可推广的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不断形成,浦东新区作为一级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举措不断取得新进展,提高经济领域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研究员廖凡文章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对新一轮改革开放具有引领意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这一特性决定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必须在诸多领域先行先试,承担“制度闯关”的艰巨任务,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在国家层面全面深化改革助力。两年多来,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金融三方面的制度创新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

  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文章介绍,一是深化完善负面清单。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全国首张负面清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有190条;2014年6月修订出台2014版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减少至139条,提高了开放度和透明度。2015年,国家明确4个自贸试验区共用一张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进一步减少至122条。

  二是改革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管理制度。自贸试验区将负面清单以外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和企业合同章程审批全部改为备案制,境外投资也改为备案。这两项工作从自贸试验区成立伊始就开始实施,效果显着。截至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范围内新设外资企业超过5000家,投资总额达800亿美元。对境外投资共计628个项目,其中86个为增资项目,表明境外投资运转良好。

  三是落实扩大开放措施。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两年来,国家先后批准了两批、共54项扩大开放措施,其中服务业37项、制造业17项。目前所有扩大开放措施均已可实施,已有超过1100个项目落地。

  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督制度有效运行

  文章分析,一是创新“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制度。在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了“先入区、后报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多项创新举措,成效显着。

  二是搭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15年6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1.0版正式上线运行,覆盖6个功能模块,涉及17个口岸和贸易监管部门,600多家企业上线办理业务,初步具备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基本构架和主要功能。

  三是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对保税货物、非保税货物、口岸货物进行分类监管,通过采用“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的监管模式,对货物的“进、出、转、存”情况进行实时掌控和动态核查。

  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改革有序推进

  文章提出,一是金融开放创新方案及配套政策陆续制定完成。2015年,国务院批准各相关部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以下简称《联动方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和境外融资功能;证监会发布《境外交易者和境外经纪机构从事境内特定品种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原有期货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发布。

  二是金融市场和产品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大量集聚,自由贸易账户运行顺畅,人民币跨境使用迅猛增长,外汇管理改革成效显着,面向国际的金融要素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三是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建立监管协调机制、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机制、“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监管机制,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切实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体责任,构建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网。

  但与此同时,在中央地方统筹协调、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可复制可推广”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协调处理、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的对标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推进的工作。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