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章念驰:中评十五年 艰辛灿烂

http://www.CRNTT.com   2013-03-11 00:14:33  


 
  十五年前的岁月

  十五年前,改革开放已经启程,实现现代化、收回港澳、实行两岸统一,这些艰巨的任务已经放在了国人面前,这都是开天辟地的使命,虽然我们没有一整套万全方案,但人心思变,民心求统,我们摸着石头也要过河。但怎么变,怎么改,怎么统,我们没有一套现成的方案,因此在两岸四地乃至全球华人中,创办一本有思想性包容性政论性学术性权威性的杂志,成了一个十分迫切的需要;用一本杂志来“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凝聚四地精英的思想认识,成了一些先进分子的追求。

  但是,这使命注定体制内的机构无法胜任,因为种种限制注定无法完成,一定要有些人勇敢地从体制内走出来,去吃一吃这螃蟹,也一定要有有抱负的企业家敢于资助这样计划,一本全新的超然的杂志才能诞生于两岸四地。这不仅需要勇气、智慧、敬业精神,甚至需要献身精神,准备被人误解,准备被人谩骂,这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事情。

  一个老人的愿望

  办一本具有包容性杂志,办一个被人信服的通讯社,办一个最便捷的网站,办一个有学术质量的出版社……,这也是一个为新中国打拼了终身的老人的最大愿望,这个老人就是誉满两岸四地的汪道涵。这个被誉为“国师”的智慧老人,他虽然地位不高,仅仅是“海协会”会长,一个当年上海市的市长,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已经没有实权没有队伍,但他有着年轻人的心态,有“忧天下忧”的胸襟,还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聚在他的身边,于是他们谋划着一件又一件的大事。

  于是企业家陈白淮先生,新闻界的精英郭伟峰、周建闽等人士,聚在汪道涵的身边,一次又一次策划筹建《中国评论》的事宜,从办刊宗旨、经营方式、编辑框架……一次又一次讨论,汪道涵老人还亲自为此到处游说,寄托了他的多少心血与宏愿。郭伟峰、周建闽二人首先辞去他们很不错的工作,义无反顾地走向茫茫人流的香港,去第二次创业。汪道涵在他们行前反覆叮咛:“要办成两岸四地都能接受、国际社会也能接受、台湾与内地都能公开发行的刊物!”

  于是,1997年底“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在香港挂牌了,1998年1月1日,第一期《中国评论》月刊在香港街头的报刊摊上悄无声息地与公众见面了,从此《中国评论》在众多的政论杂志中脱颖而出,走向了两岸四地,走向了世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