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谁拖住了中国式创新的后腿?

http://www.CRNTT.com   2010-03-11 10:41:44  


 
  不过,应该承认,自1985年中国启动科研院所改革及通过减少财政支持,鼓励开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活动以来,尽管十分艰难,但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正逐步从固有的“政府主导”走向“以市场为导向”。

  发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科研院所转制”(即把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则使这一进程进入了快车道,那些被迫需要依靠“自收自支”运作的院所中,产生了一批成功的创新型企业,比如,由中国电(600795,股吧)信科技研究院创办的大唐电信(600198,股吧)。

2 创新主体变化  

  相关数据已经显示,中国的企业已经取代科研院所和公立高校,成为研发活动最重要的执行部门

  尽管作为科技工作主管部门的科技部承认企业尚未成为中国的创新主体,但相关数据已经显示,中国的企业已经取代科研院所和公立高校,成为研发活动最重要的执行部门。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公布的专题数据,1995年,科研院所和高校合计执行了中国研发总投入的54.1%,以及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一个在计算研发时间和人员投入时经常使用的衡量指标,其单位为“人年”。一个专门从事研发的人员,其全时当量通常是1人年,而管理或服务人员的全时当量,则视乎其花费在研发上的时间,若其在研发活动上花费了30%的正常工作时间,则折合全时当量为0.3人年)的51.7%。而到200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降到28.1%和31.6%。

  与此对应的,2006年71.1%的研发开支由企业执行,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的65.8%也在企业。

  但光鲜的数字难掩中国企业未成中国科技创新主体的尴尬事实。

  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只有0.76%,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全国来看,有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仅为38.7%,有研发机构的仅为23.7%。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8.6%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这导致了一种非常现实的情况,大量的科研成果并非由企业首创并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大多数企业发展仍处于依靠资源消耗进行外延式扩张为主的状态。

  从中国企业内部来看,尽管企业已经取代科研院所和高校成为研发活动最重要的执行者,但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而且在过去的若干年内变化不大),主导中国科技研发活动的力量是国有和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

  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国总研发投入的比例,从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6年的16.8%。与之对应的是,大企业的比例,则从30%左右,提升到了接近50%。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