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论坛
2006年2月号,总第98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三合一选后的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
主 办:中国评论月刊
    中华港澳之友协会
    中华欧亚基金会

顾 问:徐 鹰(中国评论月刊社务委员会主席)

主持人:张五岳(中华港澳之友协会秘书长)

策 划:郭伟峰(中国评论月刊社长)
    周建闽(中国评论月刊总编辑)
    高士恩(中华欧亚基金会副执行长)

评论员:郑运鹏(民进党籍立法委员)
    赖士葆(国民党籍立法委员)
    朱 瓯(亲民党副秘书长)
    李先仁(台联政策会执行长、立法院党团主任)
    赖怡忠(台湾智库国际事务部主任)
    侯汉君(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副教授)

执行人:罗祥喜(中国评论月刊副总编辑)
    王 平(中国评论月刊副总编辑)
    张仕贤(中华港澳之友协会副秘书长)

时 间:二OO六年第二次座谈会(总第九十八次)
地 点:中华欧亚基金会筹策轩


会议现场


  张五岳:开场白




  我们今天非常荣幸,中华欧亚基金会、中华港澳之友协会能够与《中国评论》共同举办这样一场论坛。论坛的整理稿将刊载在《中国评论》上。大家都很清楚,《中国评论》月刊是目前唯一可以在两岸四地都公开发行的思想性、评论性杂志。

  中国评论除了这份刊物外,还新办了一个中评网。中评网在香港运作,是目前唯一在大陆能够点击到的、最多台湾及两岸关系新闻及新闻评论的海外新闻网站。

  我们论讨的内容,依照事先拟定的提纲,大致有两个重点:第一,三合一选举结果,究竟对台湾内部的政局发展及未来的两岸互动,可能产生哪些比较值得特别注意的深远影响;第二,这样的选举结果,对短中期的台湾政经发展,或者短中期的两岸关系发展,有没有哪些因素值得提出来作一些观察的。当然,我相信大家的专业素养,也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来解读、观察台湾内部的政局,或者观察两岸关系,有哪些重要的指标,或重要的因素,值得大家进一步来省思跟探讨的。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祇代表个人,但是由于大家独特的背景,因此会比其他人更清楚瞭解各自政党或智库对相关问题的解读。我相信,在大家精致性智慧的启发之下,我们这个论坛会办得很成功。

  郑运鹏:三合一选举实际上是期中选举




  去年底的三合一选举,本来是一场台湾的地方性选举,谈的主要是内政方面做得好不好,比如弊案、经济问题等,跟两岸没有关系。这次选举开始跟两岸有关系,是从陈水扁总统辅选卡车启动开始的。他后来还说过如果国民党获胜两岸关系会紧缩这类的话,竞选主调进一步由内政延烧到两岸。

  选举由内政延烧到两岸议题,是因为民进党在内政议题上几乎垮台,几乎崩盘。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才会由总统个人来发动,把县市长的选举跟两岸问题和两岸政策挂上钩企图脱困。所以这个部分其实并不是民进党本身在中央党部或者在各候选人的利基设计上面出现的。我认为,总统或他的幕僚在决策上面,扮演了相当大的角色。所以民进党这次选举的失败,不应该将其定位为在两岸问题上挫败。

  选举结果,国民党十四席,民进党六席;但在这么惨的状况之下,民进党还有百分之四十一的得票率。有些人认为值得安慰,但我认为这个数字意义不大,因为我认为没有成长就是失败,更不要说民进党是往后退,所以没有什么好解释的。但是我认为,如果不是三合一选举,或者查贿更有效果的话,民进党增加两个县市长席位是合理的,这两个县是宜兰跟澎湖。但是,即使民进党县市长的席位由六席增加到八席,与国民党的十四席相比,民进党还是输,祗是好看一点而已。

  对于得票率下降到百分之四十一,我认为民进党还可以再提高一个百分点,到百分之四十二,这是技术可操作的部分。可以操作在哪儿呢?我认为在主要选区候选人的份量上可以再往上提升。而所谓主要选区,第一个是台北县,我认为罗文嘉辈份还太低;如果换了其他人,比如说像苏嘉全,或陈菊,得票数至少会增加几万票。此外,桃园县和台中县市也太弱。这几个人口比较多的县市,如果民进党候选人的份量能够提高,即使跟国民党地方型的县市长候选人相比还不对等,民进党可能还是输,但得票率会往上提升,大概还可以再往上提升百分之一左右。

  总统、总统府方面把这次三合一选举,定调为地方选举,不是期中选举。我认为这样的定调是完全错误的。虽然台湾没有期中选举,而且这次选举又没有台北、高雄两市,但因为此次三合一选举刚好差不多在总统任期的一半期间,实质上应该算是一次期中选举,而从总统在选后对阁揆任命上的处理,实际上也是把这次当作期中考。

  寻求和解、裂解不成之后
  应找各政党进行公开谈判

  但是如果把这次选举视作期中选举,我认为总统在选后这段时间的决策是非常的不清楚、是失败的。从元旦文告可以看出,陈水扁完全没有碰触到内阁改组的问题;有讲到清廉问题,但清廉问题跟组阁还是没有关系的嘛,何况真正的清廉问题,在社会上普遍认为总统在纵容相关的人,并非阁员。坦白说,我认为他在文告中没有碰触改组问题的原因是,他还不知道怎么做,或者说他的计划进行到一半,所以不能讲;总统还是希望透过个人运作的方式,再寻求突破。

  从选后的一些动作来看,陈总统先是希望寻求朝野和解;当和解不成的时候,就寻求裂解,现在看起来是走到裂解这一步,但好像进行不下去了。如果这些过程都是事实的话,那么期中考的说法就更加成立(虽然总统宪制上没有规定),总统必须释出部分权力。我的看法是,既然和解不成,裂解也不成,总统就应该公开与在野党来谈组阁的问题,进行公开谈判;陈水扁应该把所有主要政党找来谈,寻求共识,看该怎么做,而不是陈水扁跟马英九见面就可以解决的。

  我认为,情势会逼得总统和民进党走向跟所有政党公开谈判。所以,从和解、裂解到现在裂解不成,民进党继续干下去,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毕竟陈总统在选后的一些动作表明,他认为应该释出部分组阁权;这个前提是存在的,祇是他的手段没办法成功。如果他认为私人接触行不通就回到老路继续做的话,朝小野大的局面会继续僵持下去,我认为这样是一个没有诚信的政治运作;朝野应该走向公开谈判的路,把所有政党找来,就台湾的政治体制问题进行谈判。这样,既可帮民进党,也可帮陈总统解套。

  朝野谈判应该不会碰触国家定位问题,各党的共识直接处理的是台湾的政治结构问题。因此,我认为如果总统要给民进党一个好方向的话,就需要把修宪跟内阁改组,以及政党之间的关系,一并处理,用公开谈判的方式去处理。我希望民意可以逼迫总统正视在裂解不成、和解也不成之后,寻求突破政治僵局的方法。

  前几年没有做好有效管理
  绿营抱怨很多

  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上,我先报告一下所接触的背景资料。总统在元旦文告中,将原来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改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我自己接触了一些在前几年有相当权力的、行政院里面的两岸关系主管,他们认为这几年的有效管理,根本就没有在管理。因此,我认这是总统文告里面在这里做文章的一个前提。也就是相关的机构如陆委会、财政部、经济部等,在有效管理方面,几乎没有在执行。这是一个前提。

  因此,所谓的积极管理,主要是指积极去进行过去几年没有处理好的有效管理。所以如果说两岸关系在经贸上面会是一个倒退的话,不如说是民进党在检讨自己这几年到底做了什么。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对于十二月三日败选的报仇,或者说是总统在实践十二月三日之前说如果国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大赢,两岸关系就会紧缩的宣示,我不认为是这样。

  可是这个声音,绿色阵营对于政府部门一直没有对两岸关系做很好的管理,其实报怨很多;很多部分都是行政院执行不力,或者说在本来就应该做的管理措施,因为政治压力而不去做。

  我举个例来说,有一个法案叫做敏感科技保护法。在立法院,我们委员会讨论两次,大家后来都不敢提了,也没有要求召集委员就此法案召开讨论。当然各党之间对法案有不同看法,但是经济部好像也不积极,不愿意碰下去。敏感科技保护法很显然对高科技产业的外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个法案有相当宣示性意义;一直不动,很多人都抱怨,认为该做,可是因为政治的因素一直不敢做。从这个法案来看,其实整个行政部门对于有效管理是没有作为的。

  所以我觉得,总统的元旦文告,在两岸关系方面可能想碰但又不知道怎么碰;其实他着墨很多,但没有新的创见,祇是在一些用词上作一个对调。其中比较有重要意义的是,行政部门以后应该会回到以前有效管理的政策去落实。那至于说新的鉴识会计,祇是讲一讲,不会执行,这些小动作也不足以影响两岸关系的发展。

  张五岳:谢谢郑委员,下面请朱副秘书长。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