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提升文化旅游体验,重点在塑造公共文化空间
http://www.CRNTT.com   2019-05-10 08:02:08


  中评社北京5月10日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人从物质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的转变。同时,习总书记还将文化自信置于一种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能够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据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测算,2019年“五一劳动节”小长假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达1.95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3.7%;实现旅游收入1176.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6.1%。文化和旅游消费额在501-1000元之间的游客比例最高,为38.0%,较清明假期提高1.2个百分点;游客平均外出停留时间为2.25天,较清明假期增长9.5%。这不仅体现了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超预期繁荣,同时各大文化旅游景区的“爆堵”现象,显示了国内文化旅游业亟需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映射出文化空间发展的使命。

  “五一”小长假期间文化旅游市场的空前繁荣,随之而来的是,各地景区和交通压力的增大。这一方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旅游所带来的精神文化体验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

  在消费社会中,所有东西都是可消费的,即使是历史文化也可能变成被消费的对象。如主打休闲文化的成都宽窄巷子,充分发挥了“闲”文化的强大穿透力,吸引了大批试图逃离闹市的游客。文化旅游区的建筑、山水、街道、历史、交通甚至当地人的生活起居方式等共同组成了一个文化空间,而这个文化空间正是游客与当地文化的最直接、最全面的接触。

  在文化旅游中,游客的体验严格受到空间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为对空间舒适物(amenities)的巨大需求。文化空间舒适物不仅包括车站、酒店、餐馆、咖啡厅、公园甚至公共厕所这些基础物质设施,还包括当地人的文化素质水平,以及相关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和质量等精神文化条件。这些空间舒适物能够给游客提供一种文化旅游所带来的体验舒适感和文化满足感。反之,拥堵的交通和景区、昂贵的住宿和餐饮、混乱的市民环境和粗糙的文化活动等劣质文化舒适物则会给文化旅游区带来较低的评价和“回头率”,不利于当地文化空间和文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文化旅游中人和时间的介入,也为文化空间注入了生命力。原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区域文化空间,由于游客的到来,长期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开始流动起来,形成一种流动性的文化空间。这不仅体现在对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的促进上,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也将受到很大影响,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选择,文化旅游将有助于区域文化的去粗取精以及传承和发展。

  在文化空间中铸造文化旅游之魂,是提升文旅体验的核心。在当前,区域文化受到忽视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了“千城一面,千村一貌”,随之而来的将是文化旅游灵魂的丧失。

  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不能仅仅是在“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口号下,将城乡建设和文化发展分立开来。而应当站在文化空间的高度上,综合探讨区域的物质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和机制空间,使文化空间朝着“自然化”方向发展,落成人民群众认同的公共文化空间,将文化舒适物与美好生活需要精准匹配,融铸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之魂,为提升文化旅游质量水平提供基础条件和核心支撑。

  来源:中国网  作者:陈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赵润(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