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网评:中欧迫切需要填补话语赤字
http://www.CRNTT.com   2019-04-10 00:26:58


  中评社北京4月9日电/网评:中欧迫切需要填补话语赤字

  来源:环球网 作者:姜锋

  尽管中美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大热点,中欧关系也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演变。虽然中欧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传统共识正受到来自欧洲个别智库和媒体的挑战,但合作仍然是欧洲对华关系的主基调。

  中欧当前的矛盾主要来源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但更紧要的是双方未就如何管理这一变化达成共识。与中美关系当前重点解决“怎么做”相比,中欧之间可能要更多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尤其是欧洲如何判断快速发展后的中国对欧洲现在及未来产生的影响。笔者从近来与法德等国一些人士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到,“中国问题”已成为欧洲主要国家,尤其是法德两国国内政界及社会层面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德国经济界内部甚至还就此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当今的欧洲,中国议题格外热,各个领域的看法差异很大,知识界、政界和经济界各有特点:

  如果把政治经济研究机构、媒体和智库统称为知识界,可以明显感受到其涉华观点和判断相当负面和悲观,其强烈程度空前。这一领域的人士或是出于先验价值标准,或是基于欧洲现行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片面地将中国视为不同于西方自由民主体系的“制度竞争者”,甚至是“系统性竞争对手”“制度对手”,欧洲必须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来自中国的“威胁”,似乎欧洲的未来会因中国的发展而黯淡。与此同时,他们看到纷争中的欧盟不能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形成制华合力,因此而感到沮丧和恐惧,这样的气氛在德国学界较为普遍,甚至连一向与中德关系大局保持若即若离关系,很少公开发声的汉学组织都罕见地向德国社会和政府“谏言”,警告各方在与中国打交道时要保持警惕,还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对涉华活动进行“澄清”。虽然很难说汉学家协会的谏言是否代表德国“中国通”的普遍看法,但学者这样迫切地针对中国发声,还是反映了学界的倾向与焦虑,以及这个群体在涉华认知与交流方面的赤字问题。同属知识界,一些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或学术资助管理机构,如弗劳恩霍夫协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洪堡基金会以及德国研究基金会等却依旧表现出对华合作的强烈愿望,有的与中国企业在5G领域也保持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