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中评智库舆情分析:网络联署“促炒”戴耀廷
http://www.CRNTT.com   2017-09-29 00:26:39


《中评智库大数据舆情报告》(蓝皮书)第15期封面
  中评社香港9月29日电(记者 姚慧)8月26日,香港立法会议员何君尧去信香港大学校委会主席李国章,要求其辞退该校法律学院副教授戴耀廷。三日之后(8月29日晚),何君尧再发起网上联署,以“促港大辞退‘歪论邪说’的戴耀廷”为题,呼吁各界支持联署要求辞退戴耀廷。香港社交媒体如何议论何君尧发起联署“促炒”戴耀廷一事?不同政治力量的舆情有何不同?其各自聚焦的议题有何异同?为此,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采集了8月1日至9月18日期间的舆情数据,并加以清洗筛选,对关于该议题的舆情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智库报告,现将部分报告内容摘录如下:

  首先,本报告对社交媒体关于该议题的舆情阶段性特征进行了归纳:

  第一阶段为“沉寂期”,从8月初开始至8月中旬,节点事件为8月17日“双学三子”被改判为6-8个月监禁。雨伞运动已结束两年多,该阶段内涉及戴耀廷的讨论具有“附属性”的特征,总体关注度和舆论声量均较低,未见大范围讨论。

  第二阶段为“关注期”,从黄之锋等人8月17日被改判为监禁开始,至8月25日。在此期间,建制派社交媒体展开了一轮追溯“占中发起人”戴耀廷的讨论,一度把话题关注度(8月20日)推到“10万+”量级。在此期间,对于戴耀廷的舆情讨论呈现“捆绑性”特征,舆情讨论焦点多围绕其关于“违法达义”的表述展开。

  第三阶段为“聚焦期”,从8月26日开始。纵观第三阶段,香港社交媒体上关注的五个重要节点事件如下:一是何君尧8月26日去信港大正式要求其辞退戴耀廷的教席。二是何君尧在未获港大明确表态后,于8月29日发起网上联署“促炒”戴耀廷。三是,9月5日晚,一名内地女生撕下香港中文大学民主墙的“港独”宣传海报,该女生与中大学生会成员激辩民主的视频在香港社交媒体广泛转发,引发网民热议。另一边,联署截至当晚共有约8万人参加,等等。

  第四阶段为“爆发期”,从9月17日何君尧及多个团体在添马公园发起“反港独、反冷血、反伪学吶喊大会”开始。在前三阶段,非建制派主页不论是声量还是关注度均处弱势,以吶喊大会为分水岭,此后非建制派主页“奋起抗争”,迅速获得极高关注度。加之同日,戴耀廷等人在与金钟隔海相望的旺角街头举行所谓的“公民论坛”,两边一来一往,将社交媒体舆情热度推到高潮,日关注度突破“13万+”量级。

  此外,报告分析参与讨论该话题的社交媒体主页/账号情况发现,在舆论声量方面,“中立/其他”类别占15%,非建制派占22%,建制派优势明显,占总体的约6成。在关注度方面,建制派主页优势持续扩大,占总体的约8成。从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账号讨论网络联署行动的舆论声量以及关注程度来看:媒体类主页以68%的舆论声量获得最多的网民关注度(约占整体的7成),优势明显,尤其是何君尧“舌战”非建制派记者的现场视频贴文被多家建制派媒体主页转载,且收获了较高程度的关注,网民参与、评论和转发度较高,多个贴文视频累计获得超50万人次的观看。

  报告进一步分析几关于该议题的几个争论点发现:

  第一,非建制派舆情批何君尧“杀无赦”言论违法,促警方采取行动。第二,部分建制派舆情表示吶喊大会流于激情,不利于树立正确爱国导向。

  此外,报告还对如下几点进行了舆情总结:关于戴耀廷在校外的言论自由是否应该获得保障;何君尧网络联署是否涉嫌威胁院校自主;对于“促炒”戴耀廷是否是“以言入罪”;对于网络联署有效性以及可信度的讨论;何君尧此举是否与“大和解”背道而驰,等等。

  最后,报告指出,以吶喊大会为分水岭,不同阵营的舆情趋于统一“谴责何君尧”。换句话说,吶喊大会的传播广度和影响深度远远超过了网络联署一事。同时,此次吶喊大会对社交媒体整体舆论导向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热点人物从戴耀廷转移到了何君尧,热点事件从联署行动转变为了吶喊大会,可以说何君尧的“杀无赦”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转”了局势,变相为戴耀廷“松绑”。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现在关于“促炒”戴耀廷的热潮暂时被另一个热点“掩盖”,但“占中后遗症”仍很严重,社会上要求拨乱反正的呼声很高,戴耀廷的去留依然会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

  报告内容全文详见《中评智库大数据舆情报告》(蓝皮书)第15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