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在这个捡不到“一分钱”的年代,孩子们需要新的儿歌
http://www.CRNTT.com   2019-09-10 18:36:06


  一个时代流行的文艺作品,往往是当下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自然不例外,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每隔一段时间,从曲风到歌词内容都大有不同。不过,在儿歌这个领域,这样的变化似乎要慢得多。今天的孩子们学习和传唱最多的,很多也都曾回荡在他们父辈的童年时代。哪怕在现实生活中,一分钱的身影几乎已经见不到,依然有很多孩子在传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这当然证明了“好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当年流行的儿歌,很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比如无论大人孩子都会哼唱的那首《卖报歌》,就是由聂耳谱曲,填词人则是著名剧作家、作词家安娥。《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词曲作者,分别是乔羽和刘炽。而包括《一分钱》《春天在哪里》等一系列朗朗上口的儿歌,则都是出自著名音乐家,有“儿歌大王”自称的潘振声。这样的作品,无论身处哪个年代,其魅力当然依旧不减。

  不过另一方面,“老歌当道”也说明,近些年来儿歌从创作到传播,相比过去都显得水平不高,活力不足。即使有新创作的儿童歌曲,因为艺术水平所限,从老师到家长都宁愿教过去的经典儿歌,自然不可能在孩子当中传唱。在少年儿童对音乐作品的旺盛需求下,反倒是不少幷非专为儿童所创作的“网络神曲”,因为其动感节奏和“洗脑”效果,以及互联网技术加持下的强大传播能力,在孩子们当中广为流传。

  如今,专职儿歌创作的受众面相对小,经济回报率不高,从业者创作和推广的动力自然有所不足,甚至出现人才的流失,至少也很难专注与此。

  某首或者某类歌曲是否流行,似乎完全是由市场和受众的口味决定的。但具体到儿歌这个领域,优秀的儿歌作品,不仅仅具备欣赏娱乐的功能,同样承载着审美启蒙,乃至道德教化和价值观培育的功能。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文艺创作的问题,同样是一个教育问题。

  尽管“老儿歌”的艺术水准毋庸置疑,因为创作年代的关系,或多或少还是存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局限。为了让儿歌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好地实现,在传承经典作品的同时,我们也迫切地呼唤,有更多贴合当下现实生活,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新儿歌问世,在传唱中成为新的“儿歌金曲”。(来源:长江日报 评论员:杨京 本文略有删节)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