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儿歌“涨价”,如此硬改要不得
http://www.CRNTT.com   2019-09-10 18:22:48


  一组截图近日在朋友圈流传,内容是那首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质疑,这样改编经典,难道不是恶搞吗?《一分钱》歌曲原作者潘振声的女儿表示,“这首歌写的是孩子天真无邪,跟物价飞涨没有什么关系”,“改成这样,唱起来不觉得拗口吗”?

  《一分钱》被改成《一元钱》,引发了朋友圈刷屏。网友感慨最多的是:“房价涨了我认了,猪肉涨了我忍了,怎么连儿歌也‘涨价’了?”就初衷而言,《一分钱》改成《一元钱》未必有多少恶意。现在一分钱几乎见不到了,一元钱较为常见。

  不过,这样改还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因为太“毁童年”了。《一分钱》作为一首经典儿歌,承载着无数人童年的记忆。这首儿歌本来表达的意思是,哪怕捡到的钱再少,也要拾金不昧。现在的孩子们没见过的东西多了,涨价的东西也多了,难道都要改一下?

  把《一分钱》改成《一元钱》显然不是什么创新。这应该也不是一种“恶搞”,因为“恶搞”孩子的读物,得怀着多大的恶意啊。根本而言,这就是缺乏敬畏,缺乏对于经典作品乃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敬畏。当然,经典作品也幷非绝对不能改编,但不能“硬改”。像《一分钱》改成《一元钱》,就是典型的“硬改”,既不尊重原作,也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此外,这种改动还涉嫌违规。2018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不得歪曲、恶搞、丑化,擅自截取拼接经典文艺作品。

  把《一分钱》硬生生改成《一元钱》,也暴露了当下儿歌领域原创能力的匮乏。很多市民早已发现,如今孩子唱的歌多数还是《娃哈哈》《小螺号》《春天在哪里》《好妈妈》等。为什么新的优秀儿歌作品那么少?整个时代都在飞速向前,而孩子唱的儿歌还跟三十年前一样,显然是一种滞后。

  如何让孩子们接触更多优秀儿歌作品,是一个问题。目前,部分儿歌作品虽然能在一些评选中获奖,但因缺乏时代性和时尚元素,无法受到孩子们的欢迎。部分儿歌创作者因经济利益驱动和生活压力,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受众广、传播速度快、收入高的流行歌曲的创作上。儿歌已经成为当下文化发展中的一块短板。这样的现实,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担忧。培育更多优秀儿歌作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事关下一代的成长,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当足够多的优秀儿歌作品出现,“《一分钱》改《一元钱》”这样的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孩子们通过儿歌获得的营养也才能越来越多。(来源:半岛都市报 评论员:王学义)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