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用理性和事实安放情感的天平
http://www.CRNTT.com   2019-07-15 20:19:31


  杭州失联9岁女童章子欣的安危,连日来一直牵动着社会各方关注。几乎所有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盼望孩子平安且早日被找到。但是,7月13日,不幸的消息传来,女童的遗体已被发现幷确认,奇迹幷没有发生。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这是最朴素的价值共识。从女童死因到骗走孩子的两租客的作案原因,虽然疑点重重,但一条无辜生命的逝去,远比悬疑的剧情更加沉重。在真相不甚明了的情况下,紧密跟进官方通报,不随意猜测不妄自揣度,才是对事件最好的关注。有人将女孩的不幸归咎于爷爷奶奶的轻信和“贪小便宜”,也有人将其归结于一个不幸福的家庭,还有人衍生出“亲妈策划说”“邪教说”等等,让评论区渐渐“变味”;而在警方刚发现遗体,身份尚未确定、事实幷未明了的时刻,百度作为互联网行业巨头,居然擅自代替女孩父亲发布“悼念”信息,虽然事后道歉,但依然引发了众怒。

  章子欣的不幸,再次唤起了全社会对儿童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留守儿童群体的高度关注,但任何脱离情感载体和具体情境的指摘,或者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过分苛责,也往往是在给受害者的伤口上撒盐;蹭热度、博眼球、赚流量的冲动,猎奇式的书写,更会让舆论失焦,转移和分散了调查真相的力量,超越了道德边界,也击穿了伦理底线。

  每一起热点事件中,千千万万网民的声音,汇聚起的就是公众的价值判断。不管是探讨文明、争取权益,还是敬畏法律、解读政策等,网民持续关注具有“共情”属性的事件,都是基于自身权益的呼唤或是社会价值的坚守。而那些随意杜撰情节,甚至擅自“替当事人说话”的行为,则是在利用热点事件进行无底线、无原则地掘金。从“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到“西安奔驰车主维权”事件,从此前的数起未成年人失联事件到全网关注寻找章子欣,这些话题引发的心灵共振,是个体对他人替代性情绪表达的一种同情心反应,也是个人风险经历和风险意识的唤起。

  同情、悲悯而不猎奇,尊重逝者,不妄加揣测,是每一个信息出口必须遵守的底线。越是粉丝众多的自媒体,越是互联网行业巨头,越要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不但不能沦为谣言和麻烦的制造者,更应成为廓清各种迷雾、还原事件真相的推动者。经历众多舆情事件的考验,网民的情感表达和关注方式更趋理性。基本的价值导向、情感诉求不发生偏离,舆论激发的强大力量就能更好推动问题的解决,导向一个更契合公众心理预期的结果。

  公众的理性和客观的事实,可以更好地安放舆情事件中的情感天平。警方表示,这起悲剧事件一旦有新的线索和情况,会立即在网上通报。在事实没有被确认,迷雾未被拨开的时候,不妨少些无端的指责和怪罪,多些理性的反思和克制。将关注的视角化为理性思考,事件才会朝向拨云见日的方向迈进。(来源:湖北日报 评论员:周磊)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