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还需围绕文化做文章
http://www.CRNTT.com   2019-07-08 16:33:33


  当地时间7月6日上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的落槌,中国提交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上此前刚刚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自然遗产14处。

  中国选送项目在世遗大会上连下两城,令国内互联网上兴起了一股“世遗热”。根据专家的说法,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随着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对于普通人来说,中学教科书里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说法,也终于有了实锤。

  但平心而论,相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名词,比如“元谋人”“山顶洞人”,还有“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的名气似乎要小得多。我看到有网友已按捺不住激动心情,打算到良渚文化遗址探个究竟。不过也有当地网友提醒,良渚遗址公园核心区至今尚未对外开放,现在开放的只是外围,只有一点绿化,看不到任何遗迹,提醒网友谨慎前往。而收藏出土文物的博物馆在离遗址公园8公里之处。看来,从列入世遗名录,到成为集考古发现、研究、参观和教育诸功能为一体的游客朝圣地,良渚文化遗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全世界经验看,假如说列入世遗名录就像一场百米冲刺的赛跑,来自全世界的候选项目大比拼的背后,免不了各种包装与公关的痕迹,那么,“挂牌”后的长久建设,则更像一场考验持久耐力的马拉松,需要的是长期建设的毅力与恒心。尤其,假如入选的是文化遗产,挖掘物质遗留背后的文化内涵,恐怕是遗址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重点。

  举个例子,作为世界闻名的景点,日本富士山的“申遗”之路幷非一帆风顺。最初是作为自然遗产申遗,但由于其作为火山不具地理独特性,又长期受到游客带来的垃圾问题的困扰,令其最初的申遗之旅抱憾而归。其后日本方面转变思路,从“文化”上做文章,再次申遗时转攻世界文化遗产,凸显富士山在信仰、艺术等方面的世界影响,终于在2013年如愿以偿。

  良渚文化遗址理应在世界上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在遗址景点园区被汹涌的人潮、各类旅游纪念品摊点包围之前,如果能利用考古发现,讲好良渚故事,那么,作为一位博物馆爱好者,我对良渚遗址公园未来的发展还是充满期待的。比如说,良渚文明曾经盛极一时,但后来突然崩溃,成为未解之谜。有考古学者提出假说,认为跟古良渚人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有关。那么,未来遗址公园的策展,能否从古文明兴衰的角度,策划相关展览和互动单元,让古代文明的遗产,能为现代人深挖、分享、总结呢?总之,列入名录是光荣,但没有理由躺在光荣簿上睡大觉。良渚遗址未来如何开发、如何讲好故事,希望有关部门给出更多线索。(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吕德为)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