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底线”之上 不断探求“更优解”
http://www.CRNTT.com   2019-07-02 22:26:02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垃圾分类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对于“新时尚”的推广而言,无疑是一个新起点。

  有了法律这条底线,再难推动的“老爷车”也能行进起来。人的习惯养成时间自然缩短、反弹的几率减小,整套垃圾分类的运作体系也将更快得到完善。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实现垃圾分类减量,是一件需要久久为功、“慢工出细活”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我们这座城市的居民来说,环保共识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对我们这座城市来说,无论是前端的分类收运,还是中末端的回收再利用,抑或小到一个社区、大到整个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都需要方方面面人力、物力、硬件设施的投入,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

  早在六七年前,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状况调查报告”就显示,98.9%的市民表示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但时至今日,基层干部和老百姓们依旧在奋力而艰难地推动实践。为什么会这样?从社会学角度理解,这是客观存在的“集体行动困境”现象,即人人都知道做某件事情是好的,但理性的个人依然可能作出背道而驰的选择,从而导致人人都无法享受行动带来的好处。

  就拿定时定点投放来说,今年上海各小区实施垃圾桶“撤桶”后,就有居民表示反对,甚至在背人的地方,以随意丢弃垃圾的形式无声对抗。尽管“撤桶”的制度安排是倒逼垃圾分类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符合社会各方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但当执法者无法监管到私人生活领域,法律的触角也难以伸进千家万户的垃圾桶时,底线会变得脆弱。

  垃圾分类嵌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要破解集体行动困境,进而促成合力,每个个体身上具有真正值得激发的力量。处理复杂公共事务往往如此:“底线”只是一条基本线,底线之上还有太多事可以做——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