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连警方和网友间的沟通之桥,该怎么造?
http://www.CRNTT.com   2019-06-27 20:27:18


  “女子半夜遭殴打”案件犯罪嫌疑人已经落网,但汹涌的舆情仍未平息。在施暴者的动机已被警方披露后,各类猜测仍然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出现。比如,受害者的身份究竟为何?她为何要在深夜独自行走在街道上?

  这些疑问越积越多,一时之间,掺杂着恶意的谣言四起。这样一来,受害者有可能无端受到网络暴力的二次伤害。另一方面,正在进行调查工作的大连警方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受害者的信息为何还未得到公布?一来,受害者的个人隐私应该得到保护,何况,受害者也未必愿意因为此事受到公众的关注。二来,案件还在调查之中。既然此事还未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也就需要等一等。大连警方在工作中的难处和苦衷,是不难理解的。

  别忘了,在关注到此事后,大连警方立即连夜开展工作,全力开展案件侦破工作。犯罪嫌疑人的迅速落网也证明,大连警方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值得点赞。

  然而,翻滚着的舆情让大连警方肩头上的压力得不到释放。这一略显被动的局面,恐怕还要从大连警方的那份通报说起。根据警方的说法,被害人吴某“脸部软组织挫伤”,但在网络上流传的视频却给网友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目睹一系列暴力画面后的直观感受和冷静的文字描述,不在一个频道上,这反而激起了公众的更多疑问。

  其实,“法医秦明”今天已经在微博发文科普:人的个体差异巨大,受伤过程和损伤结果没有必然联系。而且,警方也没有隐瞒伤情的必要。

  问题在于,对于受害者伤情这一客观事实,不同的描述方式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传播效果。或许,这正是大连警方在发布通报时未曾想到的。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扩散模式早已变了天。单向度的灌输和告知已不再有效,取而代之的是活跃的互动和反馈。不懂回应的艺术,只知闭门造车、闷头干活,反而有可能换来公众的误解。这也意味着,今天的公共部门在发布任何信息时,理应在“时、度、效”三方面多费思量。

  相信,“女子半夜遭殴打”案的真相大白,已经离我们不远了。而在破案之外,大连警方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说什么、怎么说,这不是无关紧要的表达方式,而是建立在公共部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越坚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自然也就越顺畅。(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员:李勤余)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