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急诊“分级”就诊,配套措施不能少
http://www.CRNTT.com   2019-04-26 21:40:21


  近年来,“急诊不急”现象比较突出。此前有数据称,北京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中,70%-80%都不需要利用大医院的急诊资源;北京急救中心出车抢救的病人中,只有15%-20%真正需要急救;因急救资源被大量占用,20%患者叫不到急救车。

  当有限的急诊资源被“非急诊”挤占,“急诊不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进而造成急诊就医人数攀升、环境拥挤,急诊医生“压力山大”,以至于一些真正需要急诊的患者,被贻误抢救时机,影响了急救效率。如此一来,急诊这条为患者开通的“生命之门”,也就名不副实。

  对于“急诊不急”问题,“分级”就诊的法门同样吁求已久,此前一些地方有过尝试,只不过囿于各种各样的条件,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幷没有真正践行下来。此次北京在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进一步规范急诊服务流程。

  不管是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1-4级分级管理,还是分级后将定期巡诊,动态评估保证患者安全,或在整个分级过程中,都由“人”+“仪器”双重合作保证分级的科学公正性,诸如此类,皆意味着急诊“分级”就诊面临的很多难题将迎刃而解,能够就此实现医患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只是不足之处在于,当前“分级”就诊的种种措施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急诊不急”问题,要知道“急诊不急”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有很大关系,大中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社区门诊无人问津,人们更加相信大中医院,幷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与急诊资源远远供不应求不无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不增加急诊资源供给,不均衡医疗资源分配,急诊“分级”就诊就难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充其量只是优化了现有的急诊资源配置罢了。正因如此,对于急诊“分级”就诊,相应的配套措施不能少。比如家庭医生制,一旦落实,真正促使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每个家庭医生肩负起“健康守门人”的责任,“分级”就诊也就水到渠成。(来源:春城晚报 评论员:刘孙恒 本文略有删节)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