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智能监控再好,也莫要越界“贪杯”
http://www.CRNTT.com   2019-04-08 15:56:13


  奥威尔小说里的那句“老大哥在看着你”,似乎正在今天的智能化监管领域一语成谶。

  具有定位功能的智能手环前脚刚被学校用于“校园管理”,后脚就被公司用于监控环卫工的“上班状态”。今年3月,在南京市建邺区工作的部分环卫工人陆续接到了公司配发的一款智能手环,幷被要求在上班期间佩戴。手环除了具备定位功能外,还有“监工”的功能——环卫工人上班期间若在原地停留20分钟,手环就会自动发出“加油”的语音,提示环卫工人继续工作。

  定位还是追踪,叫人傻傻分不清;至于“加油”还是“加压”,大概是板上钉钉的。正如网友调侃“耕地的牛一旦不出力了,后面的农夫就会啪啪地甩鞭子,这个智能手表与鞭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按照此逻辑,在大屏幕上监管环卫工的监管者,也建议给他们发一块——比如眼睛离开大屏20分钟以上就友情提醒他们“醒醒”、离开工位范围20分钟以上就人文关怀几句“加油”……看看他们究竟是沸反盈天还是愉快接受。

  环卫工的工作是保持环境卫生,只要他们把工作做好、完成任务和指标,企业的管理节奏可以因人而异。人毕竟不是耕地的牛、更不是保持一个频率的机器,管理应始终以敬畏和尊重人的合法权益与自由作为前提。这是文明的红线,亦是制度的底线。再说,从目的正义而言,一个环卫工究竟是消极怠工还是恪尽职守,看的是结果而不是甩胳膊的时间。摄像头不是神仙,大数据更不是万能的,智能监控再好也不能无底线滥用,否则不仅会造成“道路以目”的怪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因这种有罪推定的恶意监控消弭殆尽。

  智能手表用来管理环卫工体现了两重错位:一是对“智能管理”的误会:“智能环卫”不是把人装进无缝监管的数据里,真正的智能,是服务于人、裨益于人,进而让工作更高效、顺心;二是对“智能监管”的迷信:摄像头也好、运动手环也罢,若非出于公共安全的考量,都是基于不信任关系而采取的负面激励。这种数字化监管,本身也有显而易见的弊端——就像“摇步数”的作弊方法一样,若环卫工晃晃荡荡消极怠工,数据上肯定好看,但是工作质量真的能保证吗?

  技术只有在使用者恪守底线的情况下才不至于被打磨成冰冷的匕首。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景敞视主义的权力运行机制。技术的全程监控,与其说是靠数据精准定位人的分秒行为,倒不如说创设了一种停不下来的“被监视的紧张感”。这种紧张的压榨,放大了焦虑与怀疑,将工作与生活中的人无情地“物化”。正因如此,即便监控监管技术再发达,“能不使用绝不使用”永远是其须严格遵循的底线法则。

  南京环卫工“加油手环”事件被曝光后引起舆论热议,因此公司于4月4日下午取消了20分钟提醒功能和“加油”语音提示。但是在技术越发进步的今天、在管理越发智能的今日,遏止智能监控越界“贪杯”的冲动,幷不能只靠媒体监督与公共舆情呼吁。(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