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大数据应用别跑偏了
http://www.CRNTT.com   2019-04-01 16:42:07


  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要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数据杀熟”。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过半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杀熟”的经历,其中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等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最多。

  传统的商业模式下的正常逻辑是,越是熟人越是老客户就越会受到优待优惠。然而,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却在让这一逻辑遭遇颠覆的可能。反倒是对老客户不够厚道,无论在逻辑上,还是从感情上,我们消费者都会觉得难以接受。就如七成被调查者认为的那样,这是利用老客户的信任牟利,最终也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降低用户的忠诚度。

  企业进行大数据应用,这本来是件好事。一方面,企业通过这些大数据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搜索推荐,实现用户对商品需求的精准化;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企业的精准推荐或精准营销也节省了消费选择的时间,甚至能够便捷地享受到“私人定制”的服务。但不得不看到,一些大数据的应用还是跑偏了:利用用户的消费依赖和消费意愿,实行了价格的“私人定制”。说到底,还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企业更有条件掌握用户的消费轨迹和消费意愿,在商家逐利的本性驱使下,他们会把更高支付意愿的人作为待宰的对象,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很显然,这种大数据“杀熟”会伤了消费者的感情,最终也会伤及企业自身。不过,这种不厚道往往也比较隐蔽,消费者难以察觉,或者难以取证维权。这恐怕也是部分企业肆意使用大数据“杀熟”的底气。不过,随着“大数据杀熟”现象越来越引发关注,消费者也会慢慢多个心眼。而对于这种新出现的问题,在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同时,监管也要及时跟上,要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加大在线监控,建立对失信商家或平台的惩处机制。考虑到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的那一头,实际取证也不容易,在处理大数据“杀熟”消费纠纷时,不妨引入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让商家自证清白。(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杨仲)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