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电商杀熟”的自我感受大于实际发生
http://www.CRNTT.com   2019-04-01 16:40:03


  网上购物遭遇大数据“杀熟”的话题,有一段时间很热闹,但无果而终。日前,北京市消协给出调查结果,再次引热该话题。

  北京市消协选取部分网商进行消费体验,确认“仅有部分的商家涉嫌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但问卷调查方面,数据就很不相同,65.0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很普遍,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杀熟”经历。

  几家被点名的电商在调查报告公布后,发表了“不会运用大数据杀熟”或“绝不存在大数据杀熟”的回应。

  虽然北京市消协对何为大数据“杀熟”给出了定义,大略是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用户“画像”,根据画像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务,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但实话说,这个定义仍然是不尽令人满意的。

  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建立用户“画像”,这应该是一种普遍做法。商家用这样的用户数据画像去帮助自己做生意,谋取利益,不能说有什么问题。根据用户画像对不同用户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务,这也很难说就不好,“个性化服务”过去做不到,现在则很容易就做到了。那么杀熟不杀熟,就只能用是否损害消费者权益来区别。

  那么什么是损害,什么不是损害呢?认定起来可能有些难。我们知道,传统上,商家开店,策略各不同,有的对熟客打折,培育死忠粉;有的优惠新客户,拉拢路人变成顾客。这些一般都算是正常的,不算欺生或杀熟。如果商家把这样的策略搬到网上,有的愿意为新客户提供优惠,搞“注册有奖”“首单送券”,有的愿意巩固老客户,会搞相应的优惠,应该也是正常的。一个消费者可以投诉自己受到歧视,但不能投诉自己未得到优惠。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