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叶永青抄袭事件,市场不是职业道德的遮羞布
http://www.CRNTT.com   2019-03-20 15:05:43


  近日,我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叶永青被指抄袭比利时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西尔万(Christian Silvain)作品一事,一经媒体曝光,立即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和讨论。做为事件当事人,克里斯蒂安•西尔万明确表示,叶永青抄袭了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作品,“鸟、鸟巢,鸟笼、红十字架、飞机......一切都在那里!除了我的名字,否则看起来根本就是一样的!”

  对此大家众说纷纭,也都从各自不同的立场、视角,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的对叶的艺术抄袭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指责和批评,有的则试图为其进行开脱与辩护。但对于真正熟悉、了解当代艺术的明眼人来说,叶永青的创作确实属于抄袭行为,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而非一些媒体或评论家所讲的,所谓“有意识的模仿”,或是以当代艺术常用的“借鉴”“挪用”“移植”等概念和说辞,来混淆视听、颠倒黑白。

  当然,时至今日,叶永青本人幷没有出面对此事件发表自己过多的态度和意见。外界唯一看到的消息是,《南方都市报》记者曾第一时间联系到叶永青,叶也仅仅回复称:“我们正在争取与这位艺术家联系。这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位艺术家”,而别无他言。可即便再如何“影响至深”,也断然不能成为涉嫌抄袭的理由和借口!当事人的回应,显然有些含糊其辞、避重就轻了,也幷没有撇清与克里斯蒂安•西尔万的联系。因此我们不妨认为,他是在变相或间接承认了抄袭这一事实。但笔者想说的是,无论从专业角度分析,还是其中一方的明确指控,另一方的闪烁其词,抄袭行为肯定是现实存在的,既然如此,做为抄袭一方,为什么还要遮遮掩掩呢?为什么就不能坦诚认错、道歉呢?

  所以这里其实涉及到艺术家做人的原则、从艺的底线等问题。直言不讳地讲,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几十年,抄袭行为可以说一直都存在,甚至大行其道,公众对此也似乎早已麻木、见怪不怪了。其实不止公众,就连所谓的专业圈,尤其是学术圈、批评家群体,对此也似乎早已无动于衷,不再当回事,也不愿多提及。很多时候他们对抄袭行为竟给予了极大宽容和谅解,甚至会为其袒护、“洗白”,以致于强词夺理、生搬硬套、自圆其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是令人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地方。毫不客气地说,一些无原则、无底线、见利忘义的批评家,在其中也的确起到了很坏的作用,扮演着推波助澜、混淆是非的角色,严重误导了大众对当代艺术所本该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因此对于此次叶永青抄袭事件,稍微用心就会发现,目前大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反应,即大众对其艺术抄袭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和批判,有种上当受骗了的感觉。而学术圈,尤其是批评家群体,却至今也罕见有真正批评的声音发出,基本是一片沉默,尤其是以前对其有过溢美之词的评论家们,此刻更是一言不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非常奇怪且可怕的现象。从中也多少能够看出,当代艺术领域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不健康的价值观,以及多么灰色的关系纽带、利益链条,以致于批评家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竟选择集体性失语,连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基本的社会责任感都惘然不顾,这也是非常令人失望、可悲的地方。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