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返乡,还是“反向”?
http://www.CRNTT.com   2019-02-12 19:25:24


1月29日,武汉汉口火车站候车大厅内旅客爆满,但秩序井然。当天是农历小年,武汉市三大火车站旅客流量形成节前高峰。(湖北日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逢新春佳节,不论离家多远,在外奔波一年的人们总要跨越千山万水,返乡团聚。

  但今年,很多人不回老家,也团聚了。春节前夕火爆网络的《啥是佩奇》,不仅讲述了一则温情的春节故事,也呈现了一种近年逐渐流行的过年方式:孩子将老人从农村老家接到城里过年。据交通运输部数据,这种“反向春运”的特征今年呈现明显。北、上、广、深这些以往返乡客流较大的城市,如今也成了热门的目的地。

  “反向春运”的出现,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购票难”的破题之策;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化进程的投射。支持者就认为,年轻人通过奋斗在大城市扎下了根,带着父母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逛逛,也别有一番节日的温馨。但“反向春运”方便了子女,客观上也淡化了“乡愁”。对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久别的故土不再是儿时嬉戏的模样,与久别未见的街坊间似乎也隔上了一层障壁。他乡出生的孩子们不会说老家的方言了,甚至连自家的叔叔阿姨姑姑婶婶也不熟识了……乡关何处?家在何方?这对根深蒂固的乡土文化,无疑是一种挑战。

  从经济学上看,“反向春运”是高效的,或许也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不过,要让“反向”真正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而不是因为“返乡难”不得已而为之的折中甚至无奈,还有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要做。

  “此心安处是吾乡”,对那些流动在大城市的“漂一代”来说,暂居之处,能不能成为心安之所?对他们远在家乡的父母、祖辈呢?他们准备好这场“反向迁徙”了吗?我们的社会又准备好了吗?显然,这里面有不少需要加紧突破的壁垒——比如医保异地就医结算,比如事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公共服务供给;也有不少是需要慢慢培育的——比如一种更具包容度的社会文化氛围。

  返乡,还是“反向”?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无论如何选择,人们总是要追求亲情。亲情永远是不变的“正向”,而呵护小家的亲情,也需要全社会这个大家的温情。(来源:解放日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