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为“年味儿”注入时代内涵
http://www.CRNTT.com   2019-02-11 21:15:21


  春节临近,在外打拼的人们纷纷踏上返乡之旅,直奔家的方向。在这场每年一度上演的“最大规模人类迁徙”中,一种日渐兴起的新潮流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据某在线旅游服务平台统计,今年从小地方到北上广过年的“反向春运”,人数增加了两倍以上,老年人离开故土到大城市过年正在成为春节新的打开方式。

  作为一圈圈历史年轮的起点和终点,春节也必然会打上时间的刻痕,留下时代的烙印。“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民谣依然响在耳畔,但已很少有家庭循着“惯例”洒扫庭除、杀鸡打酒,不少人除夕当天才拎着行囊奔赴机场。1983年开始,围着电视看春晚成为很多人30多年来的团圆记忆,如今电视机照例开着,但全家人的视线已经转移到了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时代变迁,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儿时熟悉的一幕幕场景,在历史年轮的匆匆脚步中不断更易,而与此同时“年味儿”也成了每年此时舆论场中的热词。“年味儿淡了”的感慨总能于乡愁处,触发很多人的情感共鸣。所谓“年味儿”,其实就是人们对于过年的感受。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节日”,春节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时序观,内涵和外延都与“农”字脱不开关系。围炉守岁、敲钟祈福,寄着中国人祈求福祉、希冀丰收的虔心之愿;年夜团聚、互诉衷肠,蕴含着中国人阖家团圆、家和人兴的情感诉求;走亲访友、贺岁拜年,体现着中国人事亲尽孝、族亲和睦的价值选择。这些绵延千年的习俗,勾勒出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刻度。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有限、物质较为匮乏的年代,辛劳整年的人们,以春节为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置办新衣、吃顿好饭,一年的物质需求在这几天得到最大释放。心灵上有了归属,物质上得到大满足,“盼过年”也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寄托,而“年味儿”恰恰就蕴含在这份对年的心心念念和无限憧憬当中。

  不可否认,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节日的形态。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加大,极速原子化的现代人已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像农耕时代那样走亲串友、联络感情;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品质提高,旧时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穿上的新衣,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期待难免打了折扣。相较于过去,如今的过年确实少了几分特殊,多了几分平常。但问题在于,当老年俗的隐退成为某种不可避免的趋势,那么新年俗的补充就应当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或许当我们反复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时,更应思考的是,如何为年的文化内核注入更多新的时代内涵,让“年味儿”能够延续不减、传承不息。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