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莫让“热爱劳动”停留在学生作文里
http://www.CRNTT.com   2019-06-17 17:13:15


中国一家汽车用锂电池生产企业的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新华社)
  中评社香港6月17日电/2019年中国的高考刚刚结束,由于多处考卷(甚至有英语考卷)中,出现了有关劳动的作文考题(作文在考试中占分较高),一方面是由于中华民族自古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另一方面则是当下中国青少年一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尴尬。一时间,“劳动”再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舆论话题。

  美国《侨报》6月13日载文《莫让“热爱劳动”停留在学生作文里》,文章说,高考过后,就有大陆媒体发布调查报道称,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而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幷称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

  这种“双赤字”的出现,绝非一两个案例体现出来的,媒体称,接受调查的一些青少年有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劳而获等不良心态,这其实折射出的是中国当前的劳动价值、劳动教育以及财富分配结构的异化,值得各方警醒。

  首先,劳动观念异化。

  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民众逐渐富裕起来,70后、80后父母本来就是独生子女一代,劳动已经被其上一代承担了很多,在他们的观念中,劳动观念就被淡化了。“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要去扫大街,当清洁工,进工厂,种田……”,在青少年一代的观念中,劳动鄙视链已然存在了。工作分贵贱导致很多学生谈及理想时早已不是科学家、建筑师,而是老板、网红、股神。

  靠上一代的福荫而不劳而获远比自己身体力行双手创造价值更能获得尊崇与艶羡,这种畸形的价值观大有蔓延之势。

  其次,劳动时间被占用。

  当高考成为教育的核心目的(如果不能说是唯一目的)的大环境中,从学校到家长,从教师到学生,很难有人会将劳动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来看,原因很简单,因为考试不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