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救命药不能总靠批示
http://www.CRNTT.com   2017-11-24 11:23:26


  中评社香港11月24日电/针对媒体报道“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进口药一瓶超千元”,中国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但要解决救命药、廉价药短缺,不能总是依靠高层批示。

  美国《侨报》11月22日载文《救命药不能总靠批示》,文章说,其实,廉价国产有效药短缺早已有之,早在2015年就有媒体报道,中国多种有疗效廉价药消失。牛黄解毒丸、红霉素消炎软膏、鱼精蛋白等常用的廉价药,都出现过断档或停产。而这些廉价国产有效药短缺,反映当前的市场幷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是市场局部失灵的表现。一方面,这些药物定价低廉,药企出于利润、成本等原因不愿生产;另一方面,这些药物的上游生产企业因经济或其他原因,无法提供原料,让药企“无米下锅”,根本无法生产。

  将药品生产、定价交给市场,在总体上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样才会平衡需求,激励创新,让药厂与患者双方的利益都能获得满足。但药品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关乎民众的生命健康,不能完全任由市场来调节。这时就需要政府伸出“行政之手”,来满足患者的需求。事实上,依靠市场竞争调节与局部政府干预幷不冲突。比如,政府可建立廉价救命药目录,指定若干企业进行生产,加上特定利润之后投放市场。但这样的举措应当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保障体系,绝非是当事件发生后,才由高层作出批示,然后才集全国之力,重点保障,才能解这些患者的燃眉之急。虽然这样的“特事特办”满足了部分患者的用药需求,但这种“特例”幷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当其他患者需要这些廉价、有效的救命药而不得之时,难道只能靠高层一一亲自解决吗?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在解决救命药短缺的问题上,不能总是依靠“特例”来解决。这个问题要标本兼治,需从源头入手。完善短缺药品供应的保障制度,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药企生产这些廉价、有效的药品。在税费收取上予以补贴,降低药企的生产成本,激发其生产积极性。当然,除了鼓励、保障廉价有效药的供应外,还应当降低患者及其家庭的医疗负担,避免出现因病返贫,让患者拥有更多的选择能力。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