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古稀之年的博士为何只能是外国人?
http://www.CRNTT.com   2017-06-05 09:35:58


美籍华人黄祖申(图片来自网络)
  中评社香港6月5日电/又到大陆高校毕业季。近日,两名年逾七旬的“博士爷爷”引起外界围观。一位是被称为四川大学“最老博士生”的74岁美籍华人黄祖申,一位是花近10年时间在中国拿下两个博士学位的75岁韩国老人金英俊。两位古稀之年的“老学霸”成为“活到老、学到老”的最新注解。

  美国《侨报》6月2日载文《中国古稀之年的博士为何只能是外国人?》,文章说,在大多数人眼中,70岁应该早已步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慢生活”,这两名老人为何偏要选择这种焚膏继晷、皓首穷经的“苦日子”?黄祖申说,和其它学生相比,他没有生活负担,没有功利的目的,就想纯粹地求学问;金英俊说,自己的愿望就是找一个地方,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朴素的愿望堪称当下浮躁社会的一股清流。

  不过,有网民注意到,这两名“老博士”之所以能圆梦,或许得益于其外国人的身份(金英俊是韩国人,黄祖申4年前亦以留学生身份申请入学)。而此前,哈尔滨48岁女子范冬梅两次考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均进了复试,却因年龄问题最终未被录取。

  范冬梅的处境暴露了中国的制度尴尬。根据相关规定,中国公民报考全日制博士,年龄一般不得超过45岁,这使得不少大龄考生只能对着梦中的博士殿堂望洋兴叹。然而,是否有资格成为一名博士不应以年龄划线,“老学霸”的研究成果未必比年轻人差。正如黄祖申所说,很多年轻人读书,想着要赶快毕业、挣钱,未必能耐得住寂寞,有一直坐冷板凳的钻研精神,而他退休后有闲也有钱,经常往返于大陆、台湾、美国三地,只为得到可靠的研究史料。金英俊亦常为了写论文,常飞境外购买最新参考资料。他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不正是求学问道者该有的模样吗?这种状态下产出的研究成果或许含金量更高。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