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国冲击诺奖,此其时也
http://www.CRNTT.com   2017-10-11 10:27:51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
  中评社香港10月11日电/2017年的诺贝尔奖近日陆续揭晓,再次和中国无缘。

  美国《侨报》10月7日载文《中国冲击诺奖,此其时也》,文章说,相比2012年莫言获得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医学奖掀起的两阵热潮,中国社会对本届诺奖的反应似乎比较冷淡。笔者认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面对诺奖,中国仍需反思。

  曾几何时,诺奖就像一块心病,令中国科学界一年一度的阵痛。自从1997年和1998年,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崔琦接连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中国人对诺贝尔奖一直充满着的渴望。然而许多年来,政府在增加经费、吸引人才等硬件方面投入了很多,却忽视了对科学精神、科学制度等软环境的营造。

  为何诺奖不能更多的花落中国?从今年的两件事上可窥一斑。一是,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撤稿事件,使人们的注意力从“诺奖级的研究”转移到“是否有造假行为”上。而针对已撤回论文的官方调查是否会启动、以什么程序操作目前都仍不明朗。二是,近年来中国学者的学术行为一直受到国际质疑,学术丑闻不断出现,比如今年4月,中国107篇学术论文集体从《肿瘤生物学》被撤,这些都集中反映了现有科研体制以及学术界思想的整体不成熟。

  当然,有目共睹的是,近些年来中国科技整体能力正持续提升,“两弹一星”、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一系列工程技术成果正在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虽然诺贝尔奖幷不是评判科学成就的唯一标准,更不能当作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但它必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学奖励,获奖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通过诺奖,中国要看到在基础研究、体制创新、激励保障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

  按照诺奖得主、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话说,获奖不是目的,做科学工作才是目的。时至今日,科学已经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当下的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体制正在改革,科研文化也正在营造,中国科研需要更多“安静的屠呦呦”,而诺贝尔奖也不会遗忘和疏忽那些孜孜以求者。期盼更多的中国科学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