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在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上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3-05-27 08:44:03


  中评社北京5月27日电/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时报发表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创设院长刘志彪文章表示,扩大内需战略是从市场需求规模方面增强发展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从优化供给结构方面提升发展动能和质量,把两个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一方面要利用市场的聚合力、引力去拉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优化供给结构,以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就是说,要实施基于扩大内需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什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扩大内需

  文章分析,一般来说,创新的动力除了来自创新者的兴趣、利益和使命外,主要来自社会需要尤其是市场需求。需要或需求可以通过复杂的传导机制和社会组织形式,把创新者最初的设想和理念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这种需要主要体现为市场需求,因此市场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指向,市场需求为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前景;二是激励,市场需求对创新者的创新行为和研发投入强度产生了巨大的利益激励;三是促进,市场容量变大有利于社会分工,分工有利于促进生产率提升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运用;四是压力,市场竞争迫使企业为了避免失败、基业长青而必须始终不断地创新;五是引力,巨大的市场规模产生的各种商业机会,会对以人力资本为主的创新要素产生虹吸效应,从而通过集聚和溢出促进科技创新。

  只要是市场需求,无论是内需还是外需,一般都会对创新驱动发展起到上述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来源的需求,对一个国家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和促进形式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在以出口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外向型经济阶段,中国积极嵌入的全球价值链中,来自本国之外的需求(外需,或国际外包订单)确实有利于学习模仿型的技术创新,但它却是一种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支持、以 “打工”为主的初级阶段的开放型经济,几乎不可能促进中国企业大量涌现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相反,国际发包方经常还会因为担心国际代工者的学习模仿能力强,存在反超效应而时刻提防,甚至反击、阻碍后者的进步。与此不同的是,来自一个国家内部的内需,将培育出本国发包企业或研发设计生产一体化企业的自主品牌和自主技术,有利于本国企业掌控产业链的关键和高端环节,获取较高的附加值率。这是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的巨大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为什么有利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文章指出,之所以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是因为这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相互决定的。一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从供给方面具有扩大内需的效应。

  创新者可以明确地替消费者或者需求者、使用者以商业化的方式表达出内心的潜在需求。由于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绝大部分消费者或需求者并无可能明确无误地向企业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潜在需求或需要。这种潜在的需要,经常要借助于创新者的发明创造来激发或者唤醒。

  各种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发明,为世界提供了新种类的商品和服务,提供了更多地获取收入甚至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由此扩大了市场总规模。以创新发明为特征的技术进步,虽然会直接减少本行业的就业岗位,但它们同时也为社会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行业和需求,如人工智能,在降低重复程度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会增加许多研究性、消费服务类的新岗位。

  创新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从而带来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张的机遇。生产单位产品或提供单位时间服务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意味着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可以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从而刺激消费者购买和市场需求扩张。另外就是随着生产率上升,平均工资水平、福利水平、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也有改善和提升的可能性空间。

  创新发展通过改善结构从而带来资源的配置效应上升,增加社会总财富。当一个社会中因创新而使某行业收益上升,导致资源从低效率行业流入到高收益行业现象增多,这时就要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这种结构变动不仅表现为增长效应,而且表现为总市场规模的提高。

  因此,通过鼓励创新发展来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应该是一种能产生最佳效应的政策途径。创新驱动的发展,在什么时候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相冲突?可能性有两种:一种是创新低效率导致,即巨大的创新投入没有能够提升社会生产率,生产率的上升不能弥补和消化创新的支出;一种是分配体系出了问题,即创新所导致的社会生产率上升速度,低于平均工资的增长率,引起了企业成本上升和社会的恶性通货膨胀。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