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现场:两岸学者论深化文化交流新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19-11-19 00:19:05


以“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径”为题的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分论坛1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中评社 徐梦溪摄)
  中评社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 徐梦溪)以“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路径”为题的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分论坛1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两岸学者就两岸文化交流和共同弘扬中华文化阐述观点,交流看法。

  彰化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公民教育学系副教授李毓峰认为,根据“一国两制”这些年在香港的实践来看,香港“一国两制”尚欠缺一个“陆港统合”的过程。他建议,未来两岸和平统一可以参考欧洲统合与香港回归的经验,同时因应两岸特殊的政治现实和国情文化,在平等协商、共议统一的原则下开展两岸对话。两岸除了当前的融合发展之外,还需要进行“一国两制”下的统合发展,然后再走向“一国两制”下的和平统一。他表示,未来两岸统合发展基本上要有三个方面的安排,包括政治的统合安排、经济社会的统合安排和法律宪制的统合安排。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申晓若指出,爱国主义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主题,今日中国的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伸,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新与发展,还要正确处理好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 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

  申晓若认为,在新的世纪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仍未得到圆满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内“台独”势力、“港独”势力和西藏、新疆分裂主义分子仍在大肆活动,天下仍然很不太平。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认清风云多变的世界形势,弘扬几千年来历史熔铸成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努 力钻研科学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增强综合国力,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健行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齐光裕表示,中国人爱好和平,在五千年的历史洪流中,中国人的自处之道,以及与其他国家、民族相处之道,总是强调和而不争,舍己为人。中华民族从先秦时代以来,在国际族群关系上讲人道、讲德化、讲和平、讲大同理想, 对现在中国促进国际关系与增进人类福祉,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与贡献。当西方吹起“中国崛起”、“中国威胁论”言论,我们更应检示中华民族的世界观,让世人理解中华文化实本诸于“仁”,并由“仁”开展出:人本思想(人道主义)、怀德思想(德化主义)、协和思想(和平主义)、大同思想(大同主义)。这当中是充满爱与和平、互助与合作精神之世界观。 

  浙江海洋大学港台侨研究所所长黄建钢指出,在“1.2”讲话中,“岸融”和“岸统”已经是平起平坐了的。但“岸融”的地位是崭新的。从“两岸融合”中应该联想或者找到四年前习总书记提出的“心灵契合”概念。可以看出习总书记的“两岸关系观”: 一是“两岸关系问题”“必须解决”,但解决的方式方法有二:“形式上的统一”和内涵上的 统一即“心灵契合”。二是作为方式方法的“统一”和“契合”的区别就在于:“统一”一般 容易理解为是“形式上的”,也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心灵契合”是“更重要的”,但同时既是深入的、内含的,也是相对比较难以看得见和抓得住的,也是比较难以实现的。三是这实际上也是对两岸关系问题解决的一种新的战略布局。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系教师、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监事刘奕伶认为,如同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两岸青年交流在 1990 年开端后,历经近 20 年的经验积累,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均不可同日而语。回顾这几年的两 岸青年交流,虽然仍存在着进步空间,然而两岸年轻世代在各种活动交流中的碰撞与互动, 以及“体验式交流”中对于大陆基层社会的生活经验,均有效提高了两岸青年的相互了解与 体谅,对于构建认同极具有正面助益。最后,引述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的话语做结:两岸青年更多交流,增进理解,年轻时成为好朋友,“两岸未来一定会建立起和平的关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