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习近平对台思想统御性概念: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7-07-10 00:08:29


“融合发展”是习近平对台思想的核心意涵
  中评社╱题:“习近平对台思想统御性概念: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作者:李逸舟(北京),资深台湾问题专家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治国理政总方略的同时,围绕两岸关系、对台工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以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对台思想。这一思想及其相关实践,其意义不仅在于积极稳妥应对了近年台湾岛内与两岸关系出现的变局,更在于从全局与战略层面,全面总结对台工作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继邓小平确立和平统一大政方针之后,在江泽民、胡锦涛时期长期探索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从思想理论上根本解决了怎样实现和平统一的问题。这是中共对台战略的一次质的飞跃,标志着和平统一理论体系建构合龙并臻于成熟,明确了两岸在发展中融合、在融合中统一的道路与方向,实现了规律性与目的性的高度自洽,实现了国家整体战略与对台战略的高度契合,成为两岸关系与对台工作的基本指标。

  国家整体战略与对台战略高度契合

  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中,全局思维、高屋建瓴是一个重要特征。他曾说过:“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在中共以往妥善把握现代化建设与对台工作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更加辩证、有机地把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与对台战略“融为一体”①,进一步明确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民族复兴重要组成部分、寓统一于民族复兴、以发展推进统一的总体思路。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服从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同时也是两岸关系本身规律所在。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总体战略目标,对台工作是国家总体部署的一部分,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目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巨大历史机遇与空前的可能性,各方面工作应当确切保障这个战略机遇期,为民族复兴提供稳定的内外发展环境,确保百年目标的大战略不受干扰。只要不是面临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重大变局,只要不是出现“台独”得逞的现实危险,我们就要坚持总体战略不动摇,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动摇。正因如此,针对近年台湾政局出现的某些变化,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变化”。同时,和平发展也是两岸关系本身规律所决定的。和平统一最符合两岸人民根本利益,但两岸间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需要逐渐在发展中累积成果,缩小和化解差异,不可能一步到位。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二、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内在要求,也是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一个全面复兴的国家,终必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不断增进两岸和平统一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同时不断促进两岸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将是两岸融合发展的过程,寓统一于民族复兴,民族复兴推动两岸融合统一。所以习近平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不仅为大陆人民、也为台湾同胞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舞台。它将推动两岸人民共同参与到民族复兴进程,共同把握机遇,紧密合作,相互扶持,促进中国梦早日梦想成真,促进两岸早日形成命运共同体。两岸统一是民族复兴必然要求,也将是民族复兴的必然结果。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实现
  和平统一的通衢大道

  2014年11月2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平潭综合实验区时提出:“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这是习近平最初公开使用“融合发展”概念。至2016年3月“两会”期间,他在参加上海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命题:“我们将继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同年11月,他会见国民党新任主席洪秀柱时提出六点意见,其中第三点专论“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至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表述也由以前的“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进阶为“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目前,虽然习总书记尚未对此作出更具体的阐释与论述,但从中共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的总体脉络看,这是一个重大而深刻的理念、思想、战略演进,成为习近平对台思想的核心与统御性概念。

  一、在怎样达成和平统一的长期探索中实现了突破与创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确立了和平统一大政方针,并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作为八十年代三大任务,希望通过国共谈判尽早实现统一。由于台湾当局坚持“三民主义统一中国”,采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政策,和谈统一无法进展。以后较长时间里,人们逐步认识到和平统一不可能一步到位,开始对怎样实现和平统一的问题展开长期探索与思考。九十年代初,曾建议“可以就国家统一问题达成协议,也可以就两岸交往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②显示出思维上“长期性”与“立即性”的相互交织。1995年1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中,提出谈判“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表明了谈判分步走的意向,蕴含了统一长期性与过程论的思想,但对统一究竟将经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尚未明确。至2005年4月“胡连会”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正式明确了由和平发展走向和平统一的思想。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2012年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由上可见,两岸关系以和平发展为主题,是中共长期实践探索的结论。在对台工作以统一为既定目标下,和平发展本身蕴含了在各领域长期交流合作中逐步接近、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意涵,比如较早已经使用了“经济融合”的概念。所以习近平近年多次强调:“我们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造福两岸同胞的政策举措,努力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则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体现了新形势下与时俱进的重大思想理论创新。首先,“融合”更明确地体现了统一的目标指向,消除外界对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脱节的歧义与担心;而“发展”则表明融合仍将是长期的、渐进的融合,坚持了统一阶段论、过程论的实事求是思想。其次,在以往“经济融合”基础上,范围扩大到了社会各领域,极大地拓展了和平发展内涵,同时无疑将涉及到价值观念、文化思想、生活理念等极为广泛丰富、以往也较为敏感的范畴。这是中共对台思维的再一次思想解放,体现出在融合发展中化异趋同的信心,也体现出对自己更充分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

  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实现和平统一的现实途径。

  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发展,都有它特定要回答的问题与需要解决的课题。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就是要在既定的和平统一与和平发展基本方略下,进一步明确怎样实现和平统一的问题。

  胡锦涛在2008年的“12.31讲话”中即已指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两岸复归统一,不是领土和主权的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延续和重申这个论断。这个重要论断,是对两岸关系基本属性的界定。首先,两岸在领土主权上并没有分裂为两个国家,两岸同属于中国。其次,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是什么呢?这就是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七大上即已阐明了的,是关于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不同选择,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这种政治对立,当年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大陆提出“一国两制”后,台湾方面包括传统国民党人都还不接受,还不服气,正是这种对立的“遗留”与“延续”。习近平对此指出:“60多年来,两岸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社会制度。道路和制度的效果如何,要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显然,当今时代下继续解决这种对立,应该靠和平、靠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和平发展是“实现互利双赢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往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而进一步确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则在以往单纯的“经济融合”基础上,扩展到除基本政治制度以外的社会各领域的融合,最大限度地扩大两岸同胞交流往来空间,最大范围地培育两岸同胞的共同点,拉近两岸同胞的生活形态与心理距离。两岸同胞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共同点不断增多,未来无疑将最大程度地减少在政治制度上的对立,为最终统一创造更有利条件。现阶段,“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让这类分歧干扰两岸交流合作”。这些都显示,在大陆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跳跃式进步、中国已站上世界发展前列的时代背景下,新一代领导人具备了更大的包容自信与对未来发展的充分信心,使未来统一进一步植根于以理服人、心悦诚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