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社评:西方国家为何对印度青睐有加
http://www.CRNTT.com   2019-11-10 00:01:37


  中评社北京11月10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印度宣布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使国际社会看到了印度的真相。印度是一个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印度高关税使得印度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印度对中国存在的贸易逆差,使得印度政府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本国市场的保护。正是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印度政府在处理对外贸易方面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如果打开大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在竞争中培育自己的比较优势,那么,印度有可能会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如果继续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印度有可能会失去发展的历史机遇。

  印度总理在泰国曼谷访问期间,东盟国家领导人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领导人轮番上阵,游说印度不要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可是,印度政府患得患失,提出许多不合理的条件,甚至提出如果进口大量增加,印度可以单方面采取保护措施。这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要求理所当然地被其他成员国断然拒绝。现在印度已经作出决定,暂时不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对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结束谈判,提交各成员国立法机关批准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协定,该协定既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既包括农业国家,也包括工业国家;既包括比较优势明显的国家,也包括缺乏明显比较优势的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之所以能够完成谈判,根本原因就在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之间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为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与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因此,中国自然而然地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不存在任何的障碍。而印度迄今为止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奉行地区霸权主义,把南亚次大陆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试图在印度洋建立所谓封闭的经济贸易区。印度为自己错误的地缘政治战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印度不仅要向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国家和印度洋国家提供大量的援助,而且还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防范其他国家进入该地区,损害印度所谓的地缘政治利益。虽然美国在印度洋有庞大的军事基地,但是,印度和美国并没有建立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印度担心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会影响自己的霸权地位,因此,一方面与美国在印度洋周旋,另一方面向印度洋其他国家施加压力,防止印度洋地区国家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关系,破坏印度的所谓印度洋战略。印度这种冷战思维不仅使印度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关税总体水平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且使得印度在参与地区经济合作过程中躲躲闪闪,担心受到地区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制约,影响自己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利益。

  泰国曼谷会议期间,与会国家领导人苦口婆心,试图说服印度政府领导人改弦更张。然而,印度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促使印度政府最终决定退出协定谈判。如果印度政府决定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那么,印度一些中小企业有可能受到影响,他们在未来的选举中,必然会选择支持印度国大党,这是印度总理不希望看到的。印度民主政治决定了,印度开展对外贸易方面必须照顾多方面的利益,尽管因此会使印度自身的长远战略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印度实行高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是,西方的新闻媒体不遗余力地宣传印度的投资环境,希望西方国家的投资者投资印度。这是令人费解的现象。不过,如果了解西方新闻媒体的政治倾向,人们有理由相信,西方新闻媒体之所以对印度推崇备至,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或者地缘政治角度考虑而不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

  首先,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对西方资本主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全面战略遏制策略,并且在中国培养代理人,试图在中国内部颠覆中国的国家制度。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金融机构普遍处于亏损状态,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是,由财政补助资金,或者由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独具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可是,中国当时的决策者既没有选择国有股企业投资国有商业银行,也没有选择财政主管部门增加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甚至没有考虑缩小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而是引入华尔街投资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所谓的境外股份制改造。国有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境外投资者的需求,大量剥离不良债权,从而导致财政包袱更加沉重。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案,让华尔街投资银行获得丰厚利润。西方国家利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股份制改造的名义,把中国辛苦积累的大量资产转移到海外,成为西方国家的囊中之物。进入本世纪之后,中国痛定思痛,一方面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改革的目标,重新调整中国改革的方向,挖掘内部潜力,激活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使中国经济保持相对较高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变过去那种盲目西化的市场经济改革模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西方国家眼看中国崩溃论无人相信,于是提出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发展有可能会威胁到西方世界。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西方国家把目光投向印度,试图利用印度与中国的历史纠葛,让印度成为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

  印度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开动宣传机器,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威胁论。印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政策,客观上满足了印度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者的虚荣心。然而,由于印度向中国关闭大门,从而导致印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困难。印度无法利用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工程力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印度无法进入中国这个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消费市场,印度由于自身的错误决策而蒙受巨大的损失。

  为了尽快搭上中国这个特别快车,印度总理勇敢地到中国武汉与中国国家主席举行单独会晤,两国领导人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坦率交换意见,并且达成了广泛共识。中国国家主席出于礼节,到印度访问,与印度总理坦诚地交换意见,希望印度领导人意识到,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

  然而,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西方国家希望印度和中国处于摩擦状态,希望印度对中国的戒备心理能够转化为遏制中国的实际行动,阻碍中国和印度加强经贸合作。印度政府之所以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就是担心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之后,中国产品大量进入印度市场。如果中国产品进入印度,印度相关产业有可能会受到严重冲击,印度政府会遭到印度中小企业的批评,执政党在未来的选举中有可能会失去执政地位。权衡利弊,印度政府作出了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重大抉择。这对印度来说是国内政治的需要,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则是分化亚洲合作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合作的成功之举。

  其次,印度和中国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和印度必然会出现竞争。尽管近些年来,中国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许多领域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是,印度仍然把中国视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印度国内的新闻媒体习惯于把中国作为尺度,在任何问题上都把中国作为衡量的对象。无论是发射太空卫星,还是发射导弹,印度都把中国作为挡箭牌,认为只要中国已经拥有的,印度就必须拥有。正是这种特殊的攀比心理,使得印度对中国取得的任何成就都耿耿于怀。尽管印度政府在外交场合大度表示,愿意看到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是,国际社会普遍意识到,印度实际上是把中国作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一方面担心中国通过喜马拉雅山走廊进入南亚次大陆,威胁印度在该地区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担心中国在印度洋与印度洋周边国家合作,影响印度与印度洋国家的传统关系。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印度对中国的防范心理,一方面不断地吹捧印度发展成就,另一方面不断地挑拨离间,希望印度与中国矛盾不断激化。

  正是在西方国家鼓噪之下,印度国内出现了反对中国的声音。虽然印度政府采取一些措施,遏制国内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但是,印度和中国作为两个重要发展中国家相互竞争的客观事实使得印度不得不考虑如何与中国和平相处。

  近些年来,印度国内出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凡是中国支持的,印度一定会反对。中国乐意看到东盟主导中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因此,印度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担心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之后,本国经济会受到中国的影响。正是这种“瑜亮情结”使得印度在与中国合作过程中总是犹豫不定。西方国家利用印度这种特殊的心理,鼓励印度在与中国竞争过程中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印度政府始终不愿意作出回应。中国加强与印度洋国家经济合作,印度政府警告印度洋国家,必须强化印度的传统合作关系。马尔代夫曾经一度希望强化与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但是,在印度干扰下,马尔代夫政权更迭,马尔代夫新政府不得不改变对华政策。

  中国希望印度能够借助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良好契机,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本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政府选择屈从于国内的压力,放弃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对印度政府来说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如果印度对其他国家产品实行高关税政策,禁止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入印度,同时又希望向其他国家出口商品,那么,印度有可能会逐渐地被投资者所冷落。

  印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国内消费群体不断增加,因此,印度经济不会崩溃。只要印度政府大力培育国内需求,形成活跃的消费市场,印度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不过现在看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如果印度闭关自守,那么最终必然会逐渐落后。

  印度青年虽然是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拥趸,但是,他们喜欢中国的移动终端设备,喜欢其他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即使印度政府采取各种限制性措施,也无法改变印度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印度政府必须让国民意识到,如果只是向其他国家出口产品,而不希望其他国家的产品进入印度,印度最终必然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印度和日本合作修建高速铁路,由于缺乏公平竞争,高速铁路建设并不尽如人意。不过,这是印度政府的选择,别人无从置喙。但愿印度政府意识到,如果不开放本国的市场,那么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相关专题: 中评社社评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