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项方语中评:澳门归侨文化为湾区发展添助力
http://www.CRNTT.com   2018-08-27 00:23:51


澳门科技大学讲师、社会文化研究所在读博士项方
  中评社香港8月27日电(记者 兰忠伟)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小组的组建名单亮相,使湾区规划增添了整合的力量,澳门“桌子上唱大戏”的优势与作用再次引起关注。澳门科技大学讲师、澳门科技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在读博士项方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分析了澳门归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发挥的优势与作用。

  项方指出,归侨作为澳门人口组成的第三大族群,有几个具备优势的特征:首先,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历史上由侨乡迁居到东南亚和其他国家,自六十年代起,又迁居回澳门,因此他们生长于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或客家文化,又亲历伊斯兰文化或佛教文化。第二,归侨多具有拼搏精神和商业的眼光,迁居来到澳门后多从事商业活动,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在区域内外都建立了广泛商业网路,对于国内外环境,尤其是海外市场具有极高的敏锐度。第三,归侨与海外华人华侨有天然的联系,除了跨国商业的多层面经济联系之外,许多归侨的亲属当年留在国外,因此,旅游、省亲成为自发的跨国活动。第四,归侨的后代,即侨二代、侨三代人才济济,归侨一代阅历丰富,对于教育十分重视,因此侨界的后代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加上很多侨二代出生在国外,成长在澳门,求学经历没有受到地域的限制,所以语言能力和文化的适应性较高,熟悉港澳的制度环境,对内地的了解和认同也较高。

  澳门归侨在大湾区发展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项方表示,主要还是联通和推动的作用,湾区的二区九市是澳门归侨的故乡,东南亚国家是大部分澳门归侨的原居住国。对于两边的风俗、习惯、当地居民的话语体系,归侨是最熟悉的。国家花了很多钱,打造大湾区,实际上的效益和接受程度,还需要时间,现在还是较难估计。制度可以设计,基础设施可以建造,人才要靠吸引,民心相通只能靠理解和互相尊重。归侨与湾区其他城市、与原居住国都有多层次的联系,经商、旅游、文化交流成为一种自发的习惯。在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中,民间多层面的天然联系是一个实际存在而似乎被低估的方面。暂且按下“资源、战略”等政治术语不提,从人本角度考虑,民族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合作和来往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归侨自近代起一直承担着民间大使的角色,尤其是对于中国与东南亚邻国的关系作用很大,至今这种联通的优势,仍然是其他族群所不具备的。

  项方说到,澳门归侨多以族群网路和口碑信用为基础,经营中小规模的生意,在澳门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但也存在有传承的问题。可否思考让侨界青年一代可成为主角,侨界社团可组成更多青年联谊团体,使侨界青年团体成为代言人,传承归侨社团的精神财富和广阔网路,促成与内地、香港和东南亚国家青年人的沟通。具体可与高校机构合作,增加奖学金、创业基金、留学生交流项目等,让侨二代、三代等青年团体成为联通归侨、华人华侨及后裔的主体;另外,澳门归侨总会设有发送奖学金的活动,侨界可藉此建立奖励机制和反馈渠道,推选出青年领袖和明日之星,传承归侨文化。青年人的联通,是地域的联通,也是时间上的传承,青年领袖是归侨文化的承载主体,也是未来推动湾区发展的主角。

  “澳门归侨是有爱国情结的一个群体,对于故土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怀。除了归侨社团之外,宗亲会、同乡会的活动也是归侨与侨乡故土的联系。”项方指出,政府之间可相互合作,抽取区域文化中具有特色的一点,如服饰、习俗、饮食、婚姻嫁娶等民俗,由一点特色打造出一个品牌,扩展至整个湾区。通过特色文化增添湾区的魅力,扩大商业合作的机会,同时归侨文化内涵可在湾区大空间中得到更多表达,丰富文化的生命力。此外,湾区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发挥侨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将土地和税收、港澳内地居民身份证等政策红利落实在社团和社区,给予中小规模企业和个体经营更多机会,从科技便利居民生活的角度寻找需求点,启动创新和内需。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