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关系将进入深度博弈阶段
http://www.CRNTT.com   2016-08-21 00:14:36


蔡英文执政后,两岸制度化协商大门虽关闭,但民间交流仍会继续。
  中评社╱题:两岸关系将进入深度博弈阶段;作者:李秘(上海),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评论》月刊2016年7月号(总第223期)

  蔡英文当局拒绝接受“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的性质为何这一根本问题采取模糊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大陆被迫中止两岸事务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两岸“两会”机制以及过去八年来所建立起来的其他一些协商机制,两岸关系的热度迅速下降。那么未来4到8年,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势是什么?是否会出现大的冲突和动荡?台湾是否会推动“国家正常化”来冲击两岸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不仅要关注两岸的具体交流实务,更要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视野来观察两岸关系,把握未来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脉络。

  历史长焦下的两岸关系

  从历史上看,随着中国的治与乱、王朝的盛与衰,中国的地缘战略利益一直在变化,甚至领土范围也会经常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在台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地处中国的东南边陲,它的命运经常随着中国的盛衰治乱而发生变化。中国羸弱,台湾就容易被外国所侵占,中国强盛,台湾就会回归祖国。如果站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感受到的就是台湾一直在“中国化”和“去中国化”的历史潮流中摇摆。

  1624年,台湾被荷兰占领,并建立了以荷兰殖民主义者为核心的政权,这是台湾的第一次“去中国化”的经历。1662年,台湾被郑成功收复,台湾重新被纳入中华政教体系,开始了“中国化”的阶段,1684年,清政府进一步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今天台湾地区的客家人和闽南人大部分是在这个时期从大陆的东南地区来到台湾定居的,并由此奠定了台湾的中国文化底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经历了第二次的“去中国化”过程。1936年,日本殖民统治者为配合侵华战争,开始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从思想文化上对台湾居民实施“去中国化”。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新回归中国,开始“中国化”的过程,国民党当局在台湾推行“国语运动”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但是由于国共内战和冷战格局的影响,这一波的“中国化”进行得并不彻底。

  1987年,蒋经国在台湾开始推行“民主化”和“本土化”政策。后来李登辉在“本土”势力的帮助下,将“本土化运动”演变成一场“去中国化运动”:在政治上通过“修宪”来去除“中华民国”的中国色彩;在文化教育上通过修改教科书来强化台湾认同,去除中国认同。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陈水扁延续了李登辉的“去中国化”政策,并在政治和文化两个领域加大了“去中国化”的力度。陈水扁当局确立了以“一边一国”论为核心理念的“九八课纲”,并且试图通过“修宪”来达到“法理台独”的目的。但是这个时期,正好是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上升的时期,大陆对台湾的经济磁吸效应开始发生作用,大陆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吸引台商大举进军大陆,开始了台湾在经济上的“中国化”过程。虽然李登辉和陈水扁不断设置障碍,但是没有挡住台商“西进”的步伐。在陈水扁“去中国化”最为激烈的时期恰恰是台商投资大陆增长最快的时期。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台商继续向大陆投资,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到大陆来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开始了双向交流,并有陆资陆续进入台湾。但是另一方面,台湾在军事安全上继续依靠美国的局面没有改变,台湾当局拒绝与大陆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台湾在政治、文化领域“去中国化”的势头没有减缓,教科书仍然奉行以“四百年台湾史”为核心的“同心圆史观”;台湾舆论界“恐中”、“反中”的言论从未减少。

  所以,从1987年台湾开始“民主化”和“本土化”以来,这30年的两岸关系仍可以用“中国化”与“去中国化”这两个潮流来概括和涵盖。但是这个时期的“中国化”与“去中国化”与历史上有两点不同。第一,因为台湾开始实施民主选举体制,“中国化”与“去中国化”过程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合之间不再完全由政治精英说了算,台湾民众也成为重要参与者。第二,“中国化”和“去中国化”两股趋势同时并存,但相安无事。“去中国化”主要发生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主要是由台湾“本土化运动”和“分离主义运动”所推动;而“中国化”则主要发生在经济领域,主要是由中国大陆快速崛起带来的市场磁吸效应所推动。所以过去30年,“中国化”和“去中国化”虽然同时并存,但是由于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生,彼此仍能够相安无事。

  蔡英文时期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势

  从2016年开始,大陆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按照“十三五规划”,大陆的经济增长率在6.5%左右,那么5年后经济总量将达到90多万亿人民币(约15万亿美元),将接近美国的经济总量(目前美国是17万亿美元)。如果对比台湾,双方的实力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现在大陆综合实力已是台湾的22倍,已有5个省GDP超过台湾,6个省逼近台湾,今后2年左右将有10来个省超过台湾。所以未来几年,中国大陆经济仍对台湾具有很强的磁吸作用,台湾经济“中国化”的趋势仍将持续。

  另一方面,台湾民众的“台湾认同”将继续增加,“中国认同”继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台湾青年的因素。今天台湾15-19岁的台湾青年约有150万,20-39岁的台湾青年有720万人,二者合计占台湾总人口的37%。这些台湾青年大部分是在台湾“去中国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数人(接近90%)在政治上认同台湾,并持有“一边一国”的政治立场。所以未来几年,台湾民众的“台湾认同”和“分离主义意识”仍将继续强化,台湾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去中国化”趋势仍将持续。

  所以在未来4到8年时间里,两岸关系仍处于“中国化”与“去中国化”的逻辑关系中。但是将与过去30年“中国化”与“去中国化”过程有所不同。

  首先是大陆民意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发生了一些变化。近年来,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快速增强,大陆总体上对两岸最终统一具有较强的信心,也愿意用一些时间来等待台湾民众的改变,让台湾民众认识到统一的好处,并愿意与大陆实现和平统一。但是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并没有阻止台湾民众“中国认同”的流失,特别是过去8年两岸经济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继续快速流失。在这种形势下,大陆的舆论氛围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平统一已无希望”、“晚打不如早打”的论调在大陆开始流行。面对大陆民意对两岸关系的担忧,大陆很难像过去那样慢慢等待台湾自己做出改变,而必然会谋求将经济领域的“中国化”逐渐向政治和文化领域拓展。

  同样,台湾民意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台湾一方面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希望获得和平红利;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台湾民众“台湾认同”的增加和“一边一国”观念的强化,他们普遍不希望两岸统一。他们既想搭大陆经济发展的顺风车,获得好处,又担心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度高,威胁台湾的“安全”,伤害他们的“主体性”。正是基于这种民意,蔡英文不断批评马英九的两岸政策让台湾的经济愈来愈依赖大陆,日益削弱台湾经济自主的现状。所以在未来的执政过程中,蔡英文将把政治和文化的“去中国化”向经济领域拓展,谋求经济上的“去中国化”。

  所以未来4到8年,两岸关系中“中国化”与“去中国化”的博弈不再是在不同跑道上的平行竞争,而是不断向原本属于对方的跑道拓展,开展全面性竞争。

  大陆促使台湾“中国化”的预期政策

  由于蔡英文拒绝接受“九二共识”,大陆被迫中断两岸“两会”等一些沟通机制,未来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安排不再会有新的进展,台湾参与区域经济整合的商谈也会受到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陆将停止两岸交流。恰恰相反,大陆会在总结过去8年,乃至过去30年两岸交流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落实习近平的对台工作理念,进一步推动台湾在文化和政治上的“中国化”。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