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现场:京台学研互鉴与地方文化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18-06-25 00:25:42


福建省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中评社 孙立阳摄)
  中评社北京6月25日电(实习记者 王宽 孙立阳)“第三届京台学者共研会·京台地方学分论坛”于6月24日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召开。此次论坛的研讨主题是“京台地方学研究互鉴与地方文化交流展望”,与会专家围绕京台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与展望等方面展开了讨论和交流。活动由北京市级社科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和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台湾研究院和应用文理学院承办。

  福建省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首位发言中指出,中国的潮流将推动新时代闽南文化研究三个走向:第一,争取两岸和平统一,闽南文化大有文章可做。第二,文化的融合发展是世界潮流,闽南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第三,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闽南学有无尽的问题与天地。

  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中国语文系副教授罗景文从地方信仰、文化资产、两岸交流等角度讲述了高雄青云宫及神农大帝信仰的发展状态,进一步思考青云宫如何掌握在地信仰元素,发展地方宗教特色,进而吸引台湾与大陆各地神农庙宇或炎帝故里,与之往来互动。指出青云宫因而超越了原有的地域空间,走向两岸、朝向国际,其发展历程亦有可资借鉴省思之处。

  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研究员张勃指出,明清以来北京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内容丰富,其中有国家规定的礼仪活动,又有首都所特有的节气文化,也有地域色彩浓厚的节气文化,具有礼俗共存的鲜明特征,反映了北京的地方特性。当前,伴随着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必要开展北京二十四节气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工作,同时加大传播力度,增强内涵解读,激发民众文化认知与传承热情,形成跟着节气过日子的生活日常,并充分运用传统资源进行文化创意和文化服务,以传承京城文脉,增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活力,进一步突显北京的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林美容表示对人类学研究者而言,接触活生生的人,并感受他们的关心、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归属、他们的愿望,是这个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最不一样的地方。人类学者离不开人,而人离不开地方,也因此常观察到人类学者对他所研究的地方产生特殊的感情。在台湾进行研究的外国人类学者,在台南研究的喜欢台南,在台东研究的喜欢台东,在台北研究的喜欢台北的大街小巷。不管他们来自哪一个国家,他们都很喜欢台湾。其实,一个逆向的道理也是存在的,因为喜欢哪里,所以去哪里做研究。

  台湾财团法人国政研究基金会文教体组特约研究员陈春霖指出,文化产业具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高度,推动时需厘清阶段性重点是追求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提升或关注民众对于本文化的传承与认同的课题。唯无论前后者,其效益均无法一蹴可几,而是一条漫长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播过程。而从文化传承发展视角而言,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目的。小区、村落或乡镇是在地文化传播的基础单位,在地受众的积极培育则是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核心课题。必须清楚认知文化产业无法从天而降,更难无中生有,而需挖掘沉淀,去芜存菁而成。

  中国巴山文化研究会会长钟昌斌指出,文化遗址遗存积聚着一定地域十分重要的文化讯息,它一个侧面深刻反映着这一地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深入研究一定地域内的文化遗址遗存,不仅对构建这一地区地方学产生重要影响,更重要的还会对推进这个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研究员鞠熙指出、城市化浪潮席卷下,村落空心化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京西幡会”仪式至今已连续坚持三十余年,并于2011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幡会仪式成为形成村落认同、共同体意识与村民组织的核心纽带。在小区解体、村落空心化的背景下,幡会仪式何以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经过长期田野调查,他认为,长期的集体生产方式所铸造的共同体精神仍有余威;虽然有消退迹象,但血缘与地缘的纽带仍在发挥作用,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亦是组织动力之一;神权权威减弱,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成了新的神圣感来源,对村民构成新的感召力与凝聚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