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香港占中后的“一国两制”
http://www.CRNTT.com   2014-12-17 00:46:48


占领行动给香港的法治、经济造成重创,香港社会需要深刻反思。
  中评社╱题:香港占中后的“一国两制” 作者:刘乃强(香港),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本刊学术顾问

  香港社会的偏差

  “占中”运动中人,一开口就是“中央背信弃义”。只要问他们具体而言,背什么信,弃什么义,他们充其量只能继续像鹦鹉一样重复标准答案:不给香港“真民主”。再追问下去,就是一面茫然。

  不过对许多香港市民来说,“一国两制”于回归以来,确实感觉到很大的改变。记得回归之初,董建华于就职演说中的名言是“香港好,中国好;中国好,香港更好。”请注意,这里不单香港和中国是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中国要靠香港好。对香港而言,中国好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有趣的是,这番话不单香港受落,内地也很受落。所以陈方安生坚持香港不做中国另外一个城市,当时来说并非太离经叛道。

  之后香港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房地产泡沫爆破、负资产、禽流感、沙士,经济持续衰退了60个月之后,才因自由行而开始康复,经济上的自大一扫而空。香港主流社会提出:“经济一国,政治两制。”依然坚持政治自主。政改对一些人来说,是他们政治自主的最后防线,再后退就是自主的丧失,成了他们最抗拒的“一国一制”。这里没有道理,也不根据事实,单凭百分之百感觉,但感觉对他们来说就是真实,这就是今天的民粹政治。简而言之,香港不少人受不了“祖国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国更好”这新常态。在感觉上,龙门的确是移了位了,甚至走到相反的方向,虽然事实上并非如此。

  今天香港主流社会,不能不面对他们努力回避了十七年的宪制现实:香港特别行政区之上有一个中央政府,而这个政府是由共产党执政的。回归以来,从特区政府开始,都有意识地把这宪制现实视为“意识形态问题”,而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特区政府是不站边,不持任何立场的。这就是特区政府的政治中立态度,殊不知政治中立不是这意思,而只有公务员才要求政治中立,特首和主要官员是不能也不应政治中立的。但是回归以来主要官员大都来自公务员,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公务员和政治任命官员身份的重大转变,依然死抱公务员的立场。

  这也难怪,在意识形态上,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天敌,势不两立。作为资本主义特区官员,既不能批评社会主义,但也不好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只好不说,最后退到错误的政治中立。中央这社会主义的一方,也有类似的苦衷,她不可能不坚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又要保护不优越的香港资本主义特区,加上秉承邓公“不争议”的遗训,“一国”和“两制”的矛盾尽量模糊,中央更刻意在港保持低调,长期自我约束,这才于回归之后,大开中门让人家搞去中国化,种下今天的恶果。

  因为体制原因,自共和国成立开始,共产党在香港的地位一直都很不正常。在港英年代,虽然英国和中国早有邦交,但是中国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不承认香港的殖民地地位,港英政府也不容许中国在港正式成立办事处,而以新华社来掩耳盗铃。因此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在港只能地下活动,视香港的工作形同“白区工作”。这心态沿用至今,基本上没有改变。于草拟《基本法》时,特别指出香港不实行政党政治,特首也要求没有政党归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共产党的地位和功能。因为一承认政党政治,共产党在港的地位便很尴尬,公开活动又不是,不公开活动也不是。

  因为于内地执政的共产党在香港处于一个隐蔽的边缘地位,它在香港的政治工作,基本上是低调的做统战,从边缘去争取中间大多数,特别是他们认为代表资本主义,因此代表了香港利益的资本家。基本上是反共拒共的香港主流社会,也乐见共产党采取这一低调的态度,认为这样最能保持香港的现状。“一国两制”就是既承认共产党执政的“一国”,同时尊重香港“两制”的现状,“河水井水两不相犯”,不求打破这平衡。

  客观上,“两制”在“一国”之下,但主观上,香港主流社会希望“两制”与“一国”平起平坐,独立自主。但如文初分析,香港主流社会觉得今天与中央已经不是平起平坐。据报工商专业访京团于九月底访京会见国家主席习近平,九仓主席吴光正谈到河水、井水问题,会面结束时,习近平特别向吴光正说,除了河水和井水的问题,还要看“主流”和“支流”的分别。这故事最能显示香港主流社会与中央领导心态上巨大的差距。

  有趣的是,“河水、井水论”最初是当时的总理李鹏提出来的,借此提醒香港市民于八九风波之后不要以资本主义的“井水”企图颠覆社会主义的“河水”。今天反过头来是香港的资本家提醒中央,而习主席不为所动,反提出“主流、支流论”。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