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2017高雄奖 陈菊赞为高雄注入文艺养分
http://www.CRNTT.com   2017-03-27 10:17:25


高雄市长陈菊、高雄市文化局长尹立、高美馆馆长李玉玲与评审、得奖者、现场贵宾一同合影。
  中评社高雄3月27日电(作者 崔家齐 洪威喆)迈入第21年的 “2017高雄奖”3月25日在高雄市立美术馆举行颁奖典礼,共有陈劭彦、张淳皓、许进源、廖敏君及锺佩蓉等五位“高雄奖”得主、“何创时书法篆刻类特别奖”得主刘宇宏、优选8名及入选23名,接受主办单位高雄市文化局公开表扬,也成为各界引颈期盼下的年度艺术话题焦点。

  高雄市长陈菊致词时指出,选在美术节举行“高雄奖”颁奖典礼别具意义,以城市为名的“高雄奖”,期盼艺术家在台湾创作,在高雄成名,过去大家认为高雄是“文化沙漠”,但这10年来在整个文化局与高雄市政府团队对文化艺术的支持下,已改观成为一个多元丰富的城市,对文化艺术的重视是高雄一股重要的力量,已然是新秀艺术家参与的重要舞台。

  她说,为了以实质方式来鼓励创作者,“高雄奖”奖金也从2009年的新台币20万元逐年提高到40万元,许多艺术家以这份奖金向家中证明可以靠艺术成就自己,也有能力养活自己,许多人因得奖而有了不同的故事;今年的得奖者来自不同的世代,年龄从23岁到61岁,用属于自己时代的观点及媒材,诉说了对当代社会议题的看法,创作是对自身世代的诠释及价值展现,感谢每一位参赛者为高雄注入美好的文化艺术养分。

  陈菊表示,今年是“高雄奖”成立第21年,感谢各个阶段评审的辛劳支持,恭喜历年来“高雄奖”得主及所有得奖者,也能持续不断的创作,“高雄奖”对于参赛者是一个鼓励的过程,每位创作者的生命也因得到“高雄奖”而有蜕变,有很深的感受,并在未来创作历程上越来越丰满、越来越丰富。

  高美馆馆长李玉玲表示,美术馆是一座城市的创意指标,除了引介重要的国际思潮,更重要的是让台湾创作者有对话与展现的舞台,“高雄奖”21年来正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作为一个以城市命名的奖项,“高雄奖”自然一定要担负起彰显城市的使命,诚如陈市长提到的高雄是一个移民的城市,支持高雄市进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广纳多元的包容力,在台湾当代所有奖项中,“高雄奖”是唯一初审分类复审不分类的机制,正反映了这个城市多元包容的想像,感谢初、复审评审委员,也感谢赞助单位“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丰富了“高雄奖”的向度,更感谢所有参赛者让“高雄奖”的能见度获得肯定。

  她说,去年“高雄奖”即将迈入20年的时刻,高美馆就同步思考“高雄奖”还能做些什么,于是推出“时代的位移:高雄奖20年”回顾展,带领观众阅读“高雄奖”得奖艺术家的作品,同时也委托高雄师范大学助理教授蔡佩桂,针对历届高雄奖得奖者的后续创作进行一系列追踪,也就是说不仅在回顾过去,也关心得过“高雄奖”的艺术家们的未来发展,历经一年多的研究终于取得令人兴奋的成果,因此“高雄奖”21年来第一次同时有两场展览,另一场就是“高雄奖梦幻队与四道战帖”,透过擂台的想法,一方面扩大“高雄奖”作为当代艺术创作与对话力量的延伸,一方面也凸显创作者与奖项之间奥妙、充满紧张甚至爱恨交织的关系,同时透过不同观点的策展,更进一步推动对“高雄奖”更多元、更韧性的讨论与思考。

  高雄奖复审评审团召集人台南艺术大学前视觉艺术学院院长薛保瑕表示,评审过程非常艰辛,复审在八大类的作品中就作品的层次与力度评量,经过多次投票、开放讨论及不断的交叉辩证,最后才决出五位“高雄奖”得主,而所有37位获奖人都是经过千辛万苦,作品也都具有特色,但评审过程中难免也有取舍。

  她说,艺术不只是个人的成就,更反映出文明的成长,观察这次“高雄奖”得奖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品层次上有三个明显的特色关系:全部与局部的对照,在真实事件与虚拟事件两两对照的关系,网际网路和游戏境界的虚拟场景似真非真,但进入游戏规则的人就是主控者,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同时进入一个游戏的场域中,随时变成主动者也是被动者,这就是两两对照的关系。

  薛保瑕说,另外是景深,也就是空间感,在这次参展作品中也有看到,有空间也有时间,在创作者细细的纤维中,贴近看不出影像,站远看反而能看清楚,传达出创作者想传达的讯息,空间与时间的对照,主题不同转化的特质,让艺术不只是个人的成就,更反映出文明的成长。

  策展人蔡佩桂表示,从“高雄奖”历年100多位得奖人中,筛选出32位,长达一年的研究中,到他们的工作室进行访谈,每位艺术家都坦诚布公,让研究团队细细的拍摄及采访工作状态,这过程凸显高雄的特殊性,达成的结论第一点是“高雄奖”以人为主,所以研究案才能成就“高雄奖”的特质,带出人的期待,展览中以32位作为梦幻队的代表,带出艺术家作为议题的面向,必须从整个生活及生命的厚度来观看,没有这层脉络,作品只停留在空白的状态当中,也只有“高雄奖”这样的调性,才能完全呈现出生命的厚度。

  她表示,除了媒材造就的多元性及以人为本的状态,第二点是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奖项不是一次性的,奖项颁发完毕之后,除了短暂的光辉,还有后续长时间的养成与教育,展现“高雄奖”所带给艺术界的独特贡献;第三点是肯定高美馆成就这个研究案,曝露艺术界很多敏感的面向,也可以透过健康谈论这些面向,包括奖项对艺术家的影响、市场对艺术生涯的影响,在“高雄奖”和高雄市长、馆长的开阔胸襟下,才能很健康的去检视这种状态,也才能呈现如此有趣及丰富的对照。

  “2017高雄奖”有8项不同媒材的征件类别,包含水墨╱胶彩、书法╱篆刻、油画╱压克力、素描╱版画、摄影、雕塑、复合媒材、新媒体,在现有体制下,“高雄奖”保留媒材类别的机制,让各类别的作品皆可以拥有专属的多元发展空间。

2017高雄奖得奖名单:
高雄奖:陈劭彦、张淳皓、锺佩蓉、许进源、廖敏君
何创时书法篆刻类特别奖:郑宇宏
水墨、胶彩优选:刘静颖 / 入选:叶采薇、林莉郦
书法、篆刻优选:刘俊男
油画、压克力优选:陈昱凯 / 入选:曾品洁、李蓁、郭哲宇、郑崇孝、郑薇、陈砚平、吴易泽
素描Drawing、版画优选:何嘉绮 / 入选:廖心瑜
雕塑优选:江宜瑾 / 入选:撒部噶照、陈彦伯
摄影优选:杨育杰 / 入选:施宝驹、刘人豪、邱垂龙、蔡昌吉、颜鹏峻
复合媒材优选:李佩瑜 / 入选:侯竫珩、陈安安、彭奕轩、黄韶莹
新媒体New Media优选:郑先喻 / 入选:张嘉伦、陈肇骅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