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陈端洪:港人借政改寻找政治身份
http://www.CRNTT.com   2015-06-14 00:23:28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端洪(记者 徐梦溪)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 徐梦溪)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端洪在12日举行的以“香港政改的政治文化冲突及其化解”为议题公法论坛中讲话。他表示,香港政改事件既体现了利益冲突,也体现了文化冲突,需从身份建构角度寻找问题出路。

  陈端洪表示,就此议题,他最关心的是直接的结果,而后是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怎么解决。我们应该思考,究竟是利益冲突还是文明冲突造成现下的僵局?
 
  他说,如果是利益冲突,现在的利益主体是反对派,政改能否通过由他们决定,与百姓、学生利益不直接挂钩。如此说来,为什么会有人在立法会门前搭帐篷,搭帐篷的那些人为什么这样做?对于政改结果会做何反应。进一步假定,假如立法会议员是为利益投票的,而场外搭帐篷的人是为价值观投票,即为文明采取某种行动。比如已经发生的占中,我们可以把青年学生看成是某种文化的载体,来讨论构成这些青年学生的文化要素的主体性。我们可以进一步解剖占中整个过程解剖,包括青年的行为、方式、宣传口号、出版物、符号等,从中找出暗含的文化要素,然后追问这些文化要素在他们身上的积淀方式。

  “港独”美化殖民统治。问题是这些青年人没有经历过殖民时期,却觉得该时期十分美好,这是教育的结果。此结果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是在不安中出生,对香港的前途迷茫。二是这代人没有内地的本土概念。过去拜祠堂是“根”的教育,现在不存在了,祠堂由于在大陆被毁坏,他们没有地方可以回,因此不具备认为内地是本土的概念。三是教育问题。回归前的教育与回归后教育的差别在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差别。大陆在文革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文化,但开放后却找了回来,这是大陆文化的悖谬。香港文化也存在悖谬,回归后,大学教育特别强调面向世界、西化的教育。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