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永定姓氏宗祠楹联解读

  姓氏宗祠联,一般是以先人典故入联,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期望后辈能继承祖业,光宗耀祖。永定客家人素有“追宗思源”、“不忘根本”的优良传统,特别重视祠堂的建造和编修族谱。在建造宗祠时,都得书写或镌刻上数副宗祠联。这些与宗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宗祠联,是一种直接表达永定客家人思念祖先、弘扬祖德情感的一种方式,凝聚着客家文化的精华。现撷取境内部分有代表性的宗祠联予以解读,以明其意。

  丘屋巷丘家祠(凤城)

  渭水源流远

  琼山世泽长

  【注释】上联典指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史称“姜太公”。渭水,即渭河的古称,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据传,当年姜子牙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广求天下贤能之士,毅然离开了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静观世态的变化,伺机出山。有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侯姬昌,两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子牙学识渊博,通晓历史,能审时度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之策。姜子牙提出了“三常”之说,指出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和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文王之后,姜太公辅助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营丘,以地为氏,称为丘氏。其两子一姓姜,一姓吕,故族人有规定:丘、姜、吕为一家,互不通婚。清雍正年间,为避讳孔子名号,“丘”被改“邱”姓。

  下联典指明朝南海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丘浚,人称“琼山先生”。 景泰五年(1454)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録》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为官以廉俭名世,为人以才学着称。故邱氏将“琼山先生”置于很高的地位以示敬重,称“琼山世泽”。   

  【大意】丘姓发祥于渭水历史悠久;先祖丘浚的遗泽(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延续久远。

  北门熊家祠(凤城)

  江陵世德

  宝善家声

  【注释】江陵,指熊氏的郡望。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汉代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唐设置江陵府,宋江陵府江陵郡皆治此。清为湖北荆州府治,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熊姓之源主要有俩:一是以地命名。据《姓纂》载:“黄帝有熊氏之后。”相传,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省郑县),称有熊氏,其后代有的以地名为姓。二是来自芈姓。据《姓氏考略》载:“鬻熊为文王师,成王封其曾孙熊绎于楚,子孙以熊为氏。”商朝末年,有季连的后裔,名叫鬻熊,本芈姓,曾当过周文王的老师。他的曾孙熊绎被周成王封于荆楚,为楚国的国君。于是,楚国公族以芈为姓,熊绎开始以熊国的国名为氏,后来楚国为秦所灭,以后的子孙就以“熊”为姓。楚国几十任君王创造的辉煌业绩,成为江陵熊氏后裔的骄傲。世德,指先世的功德。宝善,指熊氏的堂号。据史料载,战国时七国斗宝,以示富强,六国都拿出自己的宝物,只有楚国不出示国宝,问其故,楚王回答:“楚人以善为宝也。”因此,熊氏后人以“宝善堂”为号。

  【大意】熊姓发祥于江陵郡;世代以“善“作为传家之宝。

  熊氏枫林祠(湖雷)

  溯江陵之渊源忠孝廉节历代芳声难尽述

  绵上湖之继绪士农工商千秋事业谁问津

  【注释】溯江陵之渊源,指追溯江陵郡熊氏的源流。忠孝廉节,即忠于祖国,孝敬父母,廉洁奉公,操守气节。芳声,指美好的名声。上湖,地方名。继绪,指承继先代功业。士农工商,古代称作“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联中泛指熊氏裔孙。谁,原指任何人,联中指上湖熊氏裔孙。问津,指探求途径或尝试。

  【大意】追溯江陵郡熊氏的源流,历代先祖恪守忠、孝、廉、节操守的美好名声难以尽述;要承继上湖熊氏先祖的功业,熊氏裔孙要多加瞭解先祖的千秋事业。

  赖氏家祠(凤城)

  好古家声远

  秘书衍族长

  【注释】上联典指西汉武帝时官任大司马的赖好古。相传,赖国灭亡后,名高望重的赖好古,常念亡国之耻,号召族人立志匡复赖国。

  下联典指唐代名士赖棐。据史料载,唐代的赖棐,自幼聪明出众,7岁时就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干元中高中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后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赖氏后人就以“秘书”作为堂号。

  【大意】先祖赖好古匡复赖国的好名声由来久远;赖氏“秘书堂”宗族裔孙绵延繁衍。

  赖氏大宗祠(凤城)

  开邑三百年首荣科第

  得郡几千祀世美馨香

  【注释】此联由巫宜福所撰。首荣科第,指的是赖先。赖先(1450~1521),字伯启,号中峰。祖上居丰田里,后迁凤城。明正德弘治三年(1490)参加殿试,获中二甲,成为永定建县以来的第一位进士。祀,中国殷代指年。世美馨香,指世世代代美名远播。馨香,原指散布很远的芳香、香气,形容流传的好名声。

  【大意】永定置县三百年以来,先祖赖先成为永定建县以来的第一位进士;松阳郡赖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美名远播。

  五坑赖氏家庙(金砂乡)

  延世阅六七百年男女当家耕黹自成安乐地

  福田种二十余代因缘有果本支丝茁吉祥花

  【注释】延世,指世代绵延不断。阅,经历。黹,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福田,佛教语。佛教以为,供养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报,犹如播种田亩,有秋收之利,故称。因缘有果,指行善修德获得福报。本支,指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孙,即五坑赖氏。丝茁,指草木初生貌。吉祥花,佛教有四大吉祥花,即莲花、优昙花、曼陀螺花和山玉兰花,象征吉利。

  【大意】赖氏后裔在五坑繁衍生息经历了六七百年,男耕女织齐心协力料理家务,造就了安宁快乐的生活场所;赖氏后裔行善修德已达二十多代,后代子孙由此得到了福报,好运正降临在后代子孙身上。

  社前赖氏敦本堂(抚市)

  忠厚溯家风宇启西川文物雍容光阀阅

  诗书绵世泽祥钟秘里衣冠跄济耀门闾

     

  【注释】西川,赖姓的堂号。据史料载,叔颖为轩辕黄帝二十九世玄孙,文王之第十三子,周武王之弟。武王令叔颖率兵与诸侯讨伐无道之纣王,功成退居河南省赖地。公元前841年,武王封弟叔颖于赖国,其后世子孙为了纪念先世创业,于是以国名赖为姓,国土颍川为号,尊叔颖为赖氏一世祖即太始祖。另据清代康熙《御制百家姓》载:周文王迁于岐山,即西岐,叔颖为文王之子,追本溯源,将赖氏列为西川郡,称其堂号为“西川堂”。文物,指文人、文士。雍容,形容仪态温文大方。阀阅,指门第。世泽,指祖先的遗泽。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语出《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秘里,典出唐代的赖棐。他七岁会写文章,二十岁通九经百家之言。唐干元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未赴而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衣冠跄济,指文人众多,文化兴盛。衣冠,古代士以上的戴冠,借指文人众多。跄济,指行走安舒而有礼的样子,即士大夫行走有威仪。门闾,城门与里门,指乡里、里巷、门庭。

  【大意】赖姓发祥于西川郡,追溯赖氏家族忠诚厚道的传统风尚,读书人仪态温文大方,为门第增添光彩;先祖的居住地秘书里祥瑞聚集,遗留下来的诗书传家的德泽得以世代延续,文人众多且文化兴盛,使赖氏宗族熠熠生辉。

  郑氏家祠(凤城)

  诗礼家声远

  荥阳世泽长

  【注释】上联典指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称“郑学”。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他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师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着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建有郑公祠。

  下联指郑氏的郡望“荥阳郡”。荥阳郑氏是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其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

  【大意】先祖以诗礼传家的崇高声望,由来已久;荥阳郑氏发祥于郑国,先祖的遗泽延续不断。

  文溪郑氏家庙(培丰)

  家声韵远千秋孝悌昭前列

  庙貌庄严百代人文启后贤

  【注释】韵远,指好听的声音由来已久。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昭,显扬;前列,指前贤或祖先。人文,指礼乐教化,泛指各种文化现象;庄严,指端庄而有威严。后贤,指有才有德的后代。

  【大意】郑姓家族的好名声由来已久,世世代代奉行孝悌的美德,祖先的功业得到发扬光大;郑氏家庙端重而有威严,世代受到礼乐教化的熏染,涌现出一批批有才有德的后代。

  陈氏总祠(凤城聚星堂)

  宋宰相开基流庆发祥奕叶簪缨光颍派

  闽龙冈作庙敦宗睦族春秋俎豆耀星辉

  【注释】宋宰相,典指北宋大臣陈尧佐。陈尧佐,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今四川南充阆中),世称颍川先生。太宗端拱元年(988)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官至宰相。卒后,被追赠为司空兼侍中,又赠“郑国公”,谥号“文惠”。流庆发祥,指开创基业给后裔带来福庆。奕叶簪缨,指世代做官。奕叶,累世,代代;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借指高官显宦;颍派,指颍川陈姓宗族的支派。闽龙冈作庙,指在福建龙冈这个地方建立陈氏总祠。敦宗睦族,指奉祀祖先,使家族和睦。敦,古代盛黍稷的器具,借指奉祀。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借指奉祀。耀星辉,形容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大意】先祖陈尧佐开创基业给后裔带来福庆,后裔世代做官为颍川陈姓宗族支派争光;陈氏后人在福建龙冈这个地方建立陈氏总祠,奉祀祖先使家族和睦友爱,春秋两季祭祀祖先的场面十分隆重。

  黄田陈氏院溪祠(高陂)

  下榻之庭高士再瞻仲举

  聚星之野贤人已卜太邱

  【注释】上联典出“徐孺下陈蕃之榻”。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据传,陈蕃在京城洛阳犯言直谏得罪了权贵,从而被贬到豫章任太守。时有一位享有“南州高士”之誉的名士叫徐穉。陈蕃非常敬重他,一到豫章就带领僚属直奔徐穉家,想聘请他到府衙任功曹。徐穉坚辞不就,只答应经常造访太守府。陈蕃出于对徐穉的敬重,专门为他做了一张床榻,平时挂在墙上。徐穉来访时,就把床榻放下来,两个人惺惺相惜,秉烛夜谈;徐穉走了,就把榻悬于梁上。

  下联典指东汉官员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宰闻喜半岁;复再迁除太丘长,故号“太丘”。与子陈纪、陈谌并着高名,时号“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据传,陈寔与纪、谌两子及纪子长文、谌子孝先,祖孙三代曾游于荀淑家,与荀淑八子(号称八龙)品题论文,长文、孝先尚年幼,聪明好学,各论其父之功德咨于祖,寔赞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是夜,德星聚。次日,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上朝奏说:“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汉灵帝敕建“德星亭”。其后,陈寔的子孙及荀氏八子皆登高位,颍川陈氏遂以“德星、聚星、德聚”为堂号,成为中华一大名门望族。

  陈氏林茂祠(培丰)

  十闽新甲地

  三恪旧家声

  【注释】十闽,指福建全境。秦以前,福建一般称“七闽”。《周礼》有“五戎、六狄、七闽、八蛮”之说。唐初增设漳州,正所谓“七闽宜增为八”,这是八闽由来。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台湾列入版图后的第二年,改设台湾府,隶属福建布政使司,遂称“九闽”。后升福宁州为福宁府。福建全省共有十府,故又称“十闽”。从福建各地陈氏族谱来看,福建陈氏都归宗于颍川太丘长陈寔世系。以陈寔为始祖的颍川派,在福建有三大支派,即以陈政、陈元光父子为始祖的“开漳圣王派”;以陈忠、陈邕父子为始祖的“太傅派”;以陈霸先陈谈先兄弟为始祖的“南朝派”。宋嘉佑八年(1063),江西义门家族奉旨大分析,分成三百三十四庄,分别迁往全国十八个省市所辖一百二十五个县市,义门陈氏后裔散布福建大地,人口近百万,每个县市都有义门陈人。闽西的龙岩市长汀、上杭、永定、武平、宁化、新罗、永丰等县(区)是义门陈人数最多的、最为密集的地区;其次为闽南的漳州、南靖、平和、龙溪(龙海)、诏安、漳浦;再次为厦门同安、翔安,集美,宁德的周宁、霞浦、寿宁,福州的福清及南平的武夷山市、蒲城县等地。 三恪,典指陈氏得姓祖陈胡公。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周封三朝说法有二:一说封虞﹑夏﹑商之后于陈﹑杞﹑宋;一说封黄帝﹑尧﹑舜之后于蓟﹑祝﹑陈。后世帝王亦多承三恪之制。陈胡公,本妫姓,有虞氏,名满,字少汤,系舜帝的三十三世孙。商朝末年,舜帝的第32代孙虞阏父(又称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追封先贤遗民时,把虞阏父的儿子虞满封于陈地,国号为陈,侯爵,史称“胡公满”或“陈胡公”(《国语》作虞胡公),为胡氏与陈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并将长女大姬嫁给他,备以三恪,奉祀虞舜。

  【大意】陈氏后裔在福建境内的风水宝地开创基业;陈氏远祖胡公满家族被追封为“三恪”王侯名号。

  铜联陈氏大宗祠(龙潭)

  继业兴炎汉

  忠风入义门

  【注释】炎汉,即汉代。汉朝(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据史料载,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所吞,闵公越被害,其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境内)。他不忘国耻,不忘先祖,不改姓,只埋名隐居,勤奋耕读。在陈完裔孙取代姜齐之后,其子陈琏就到齐国任上大夫,一连五代都在田齐做大官,成为户牖望族,贤相良将辈出,很多裔孙都是国家栋梁。传至汉太丘长陈寔时,已是陈氏中兴鼎盛时期。其中,有兴汉的贤相陈平、智勇双全的良将陈汤、德高望重的汉太丘长陈寔。义门,古属江州辖地,现属德安县车桥镇境内。义门陈氏即江右陈氏,是发源于江西德安县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据史料载,公元832年江右陈氏的祖先陈旺因为当官而在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置业,创造了十五代3978口,历时320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饮、击鼓传餐、百犬同槽、孝义传世、耕读传家、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谐团结最紧密的大家庭。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宋嘉佑七年(1062),出于抑制“义门陈”和封建统治的考虑,宋仁宗下旨让义门陈分庄天下,于是义门陈氏分为天下291庄,遍布全国。《中国姓氏通书》誉为“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1996年,被世界吉尼斯纪録所确认。

  【大意】陈氏先祖继承前人的功业,使得陈氏到了汉代进入中兴鼎盛时期;陈氏宗族长期形成的为人诚恳厚道、做事尽心尽力的风尚在江州义门得到发扬光大。

  上坪陈氏祖祠(陈东)

  勋伐昭前汉

  文章绍盛唐

  【注释】上联典指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陈平。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人。陈平年少时,家中十分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并立魏咎为魏王。陈平辞别兄长,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土,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攻占咸阳后,陈平弃楚归汉,被刘邦封为护国中尉。楚汉战争中,陈平为刘邦六出奇计,使刘邦由弱到强,反败为胜,对建立西汉政权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陈平先被封为户牖侯,后又封曲逆侯,汉惠帝时封为左丞相,吕后摄政时任右丞相。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卒后谥献侯。勋伐,指功绩。语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前汉,即西汉。

  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陈子昂是盛唐诗风的先驱。

  【大意】先祖陈平的功绩在西汉得到显扬;盛唐继承了先祖陈子昂质檏刚健的诗风。

  卢氏家祠(凤城)

  金瓯世第

  玉筷名家

  【注释】上联典指唐代名臣卢从愿(668—737)。卢从愿,字子龚,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人,祖籍河北范阳,是范阳卢姓名门望族的裔孙。弱冠举明经,又应制举,拜右拾遗,历殿中侍御史,累迁中书舍人。睿宗践阼,拜吏部侍郎。精心典选,有美誉。开元末,以吏部尚书致仕,史称“金瓯相”。据传,唐玄宗选宰相,把时任吏部侍郎的候选人卢从愿和崔琳用八分书法写在御札上,以金瓯罩住。刚好太子李亨入室,李隆基叫李亨猜金瓯里所写宰相人选是谁,李亨答道:“难道不是卢从愿和崔琳吗?”后世常以“金瓯罩”或“罩金瓯”喻指高官入闱。

  下联典指卢文纪。字子持,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唐末举进士,事后梁为刑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后唐时,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晋时,为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后汉时,以太子太师致仕。后周复拜司空,历事六朝。据传,后唐清泰初年中书省缺宰相,末帝在朝臣中寻找,身旁的臣子说:“我们看见一班朝廷中有名望,当授以重任的,不过姚岂页、卢文纪、崔居俭而已。” 末帝比较过三人的文才德行后,不知如何是好,后想出一条计策,即将当时多位有清名的高官姓名写在纸条上,投进琉璃瓶中,在月夜焚香,向上天祷告祈求,第二天一早用筷子挟纸团,第一下就挟到了写有卢文纪名字的纸团,其次就是姚岂页。末帝早希望如此,便欣然任命他们,授卢文纪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姚岂页一同登上相位。故有“玉筷名家”的美誉。

  【大意】先祖卢从愿世代显赫,先祖卢文纪功高望重。

  卢氏县尹公祠(坎市)

  县宰鸿基开永定

  尹公德政着同安

  【注释】县宰,是中国古代一个官职名,即县令,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联中指卢县尹(讳锡,字绪龄,福建宁化人,卢植三十四世孙,是宋淳佑年间的乡魁)。宋末,卢县尹积极追随文天祥参与勤王抗元,任上杭、同安县令,后改任安溪县令,因号“县尹”。元至元末年(1295),因避难欲回祖地,途经永定太平里大路下地方时,适逢当地冯、黄、谢三姓苦于纷扰,卢县尹为他们解困安扰,三姓村民感恩而恳留其为“开山地主”,于是举家定居于太平里大路下开基,是永定卢氏一世祖。后裔分派上杭、永定、龙岩、长汀、连城、漳州、漳浦、三明,江西于都、赣县、湖口、武宁、定南、安远,广东韶关、连平、南雄、英德、广州、惠阳、惠东、博罗、紫金、罗定及四川重庆、叙州、江北、雷坡,及港、澳、台等地计60个县市。

  【大意】先祖县尹公在永定开创宏大的基业;县尹公在同安任县令期间,制订出许多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做出了巨大的政绩,为同安民众所称颂。

  县始溯渊源发自范阳涿郡虔州宁化承先启后瓜瓞绵长绳祖武

  尹祖延世泽迁居永定太平坎市丰田继往开来衣冠济美振家声

  【注释】范阳涿郡,是卢氏发祥地。据史料载,春秋时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傒任齐国上卿,因辅助齐桓公登上王位有功而被封于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后世子孙便以封邑名为姓,称为卢氏。后来田氏伐齐,卢氏后裔便散居北方一带。秦代时,有博士卢敖在范阳涿郡(今河北涿县)定居下来, 后来被称为“范阳卢氏”。至范阳卢氏第十八世卢宗泰于唐开元癸丑年(713),率其子迁居江右虔州虔化县(赣州宁都),为虔州开基祖。至虔州卢氏第十四世卢三六郎,为避金兵南侵之乱,于宋高宗末年,由江西虔化县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璧乡,成为卢氏入闽始祖。瓜瓞绵长,指子孙繁衍不息。语出《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瓞,小瓜。大瓜小瓜连蔓不断之意。“瓜瓞延绵”成为祝颂子孙、繁衍不息的吉利话。祖武,指祖宗的功业。太平里,古地名。宋名为太平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设里,有5图,置县时分4图归永定。范围即今虎岗、高陂、坎市、培丰等乡(镇)。继往开来,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衣冠,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济美,指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大意】追溯永定县卢氏的本源,发祥于范阳涿郡和虔州的宁化,子孙后代繁衍不息,继承了祖先的功业;先祖县尹公延续祖宗的德泽,选择永定太平里坎市丰田定居,继承了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开辟的道路,使世代显贵的家族得以发扬光大,振兴了家族的声望。

  卢氏东溪公枫山祠(坎市)

  一经传世德

  八相振家声

  【注释】上联典指东汉末年大儒卢植。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灵帝时,仕为博士,因文武双全,拜庐江太守,还拜议郎。后任侍中,迁尚书。黄巾起义时,卢植任北中郎将,率军镇压,受左丰诋黜官,后又复尚书事。后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在上谷军都山,被袁绍请为军师。卢植年少时,师从大儒马融,为大儒郑玄的同门师兄,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并参与续写《汉记》,着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礼记解诂》)二十卷,还有文集二卷。

  下联典指唐代八相卢商、卢承庆、卢怀慎、 卢杞、卢迈、卢翰、卢携、卢光启。自三国时期卢毓两度拜相至宋代卢多逊,卢氏二十二人位居宰相,其中卢氏“八相佐唐”成为历史佳话。卢氏家族成为自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中华四大名门望族之一。 

  【大意】先祖卢植博古通今校勘儒学经典的功德,得以世代传颂;卢氏先祖“八相佐唐”的佳话,振兴了家族的声望。

  荣陂公祠堂(坎市)

  涿水渊源四房衍派

  唐书世系八相家声

  【注释】上联指卢氏发祥于涿水分出四大支脉。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秦博士卢敖,子孙家于涿水(今拒马河)之上,遂为范阳涿人”。秦朝末年,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为燕王,封国也在涿郡一带。至三国时期,涿郡更名为范阳郡,郡治涿县(今涿州市)。因此,涿郡卢氏又称范阳卢氏。卢敖之后,当数范阳卢氏裔孙卢植一脉。卢植四子卢毓,三国时任魏司空,封容城侯。卢毓有三子:钦、简、珽。卢钦任晋尚书仆射,卢珽任晋侍中尚书。卢珽有三子:浮、皓、志。卢志任晋中书监,卫尉卿,也有三子:谌、谧、诜。卢谌为东晋文学家,有五子:勖、凝、融、偃、征。勖居南巷,号“南祖”,偃居北,号“北祖”。偃曾任营丘太守,生二子:邈、阐。卢邈任范阳太守,生子玄。卢玄任北魏中书侍郎,封固安宣侯,也有二子:巡、度世。卢度世任青州刺史,生四子:渊、敏、昶、尚之。四子皆学识渊博,且德行高尚,号“四房卢氏”。卢渊这一支脉又特别发达,他有八子,人称“八子卢”。“四房卢”和“八子卢”更将范阳卢氏推向更高辉煌,其族裔在北朝世为显宦,人才众多,并孕育出隋唐以后历世的大量卢姓将相和显宦。八相,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朝卢氏官至宰相的有八人,即卢商、卢承庆、卢翰、卢迈、卢怀慎、卢杞、卢携、卢光启,故有“八相佐唐”之称。  

  【大意】卢氏发祥于涿水分出四大支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朝的卢氏宗族声望显赫,官至宰相有八人。

  卢氏永隆公祠(坎市)

  永继春秋陈俎豆

  隆兴礼乐聚衣冠

  【注释】陈,指摆设、陈列。俎豆,即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语出范晔《后汉书·祭遵传》:“虽在军旅,不忘俎豆”。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衣冠,指礼服。

  【大意】永远继承春秋两季祭祀祖先的习俗;卢氏裔孙身穿礼服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江氏家祠(凤城)

  文坛家声远

  正阳世泽长

  【注释】上联典指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江淹(444—505),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官至紫金光禄大夫,封醴陵侯,世称江郎。以文章著名,时人誉之为“骄龙”,着有《江文通集》等。

  下联典指世居河南正阳的江氏始祖伯益。据《元和姓纂》载:“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相传,颛顼的玄孙伯益,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给他,他避居箕山之北(箕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据考证,古江国的国都位于今河南正阳县附近。春秋时,江国介于楚、宋、齐三国势力之间,经常受这些大国操纵,加之淮水泛滥,往往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能强盛起来,最后被楚国灭掉。江国灭亡后,其子孙流落各地,并以国为氏,将江姓世代承袭了下来。

  【大意】先祖江淹的才学享誉文坛,年代久远;江氏发祥于河南正阳的遗泽,世代延续不断。

  式训以诗书天禀赋就击钵成词擅彩笔之五花远溯齐梁博士

  传家惟忠孝报国抗疏挽车终养振纲常于千古历稽汉宋名人

  【注释】式训,指典范、榜样。语出《诗经·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郑玄笺:“故训,先王之遗典也;式,法也。”天禀赋就,指上天赐予聪慧的资质,形容一个人天赋极佳。击钵成词,典指南北朝济阳人江洪。意思是限时成词,比喻才思敏捷。据传,南朝时期,齐竟陵王萧子良常于夜间邀文人学士饮酒赋诗,规定烛燃一寸,诗成四韵。萧文琰认为这不是难事,就与丘令楷、江洪两人改为击铜钵催诗,要求钵声一止就做成一首诗。彩笔之五花,典出“梦笔生花”,指南朝大文学家江淹,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博士,指博古通今的人。齐梁是南北朝时期偏安于南方的两个王朝,其间文化灿烂辉煌,是我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百家蜂起,学术文化发达以来的又一个鼎盛时代,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文化之一。报国抗疏,典指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江万里向皇帝上书直言报效国家之事。江万里,字子远,号古心,今都昌县阳丰乡府前江家人,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坛领袖。与弟江万载、江万顷被时人和后世雅称为“江氏三古”或“江氏三昆玉”。三度为相,一生为官清廉,政绩斐然,直言敢谏,忧国爱民。在国破家亡之际,江万里与其子江镐,毅然率一百八十多家人投止水池殉国。其一生堪称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风范之楷模。挽车终养,典指汉代江革。字次翁,临淄人。据传,江革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那时天下大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历尽艰险。在路上,多次遇上劫贼,都要把江革抓走。江革总是流着眼泪哀求:“我有老母年迈,需要人供养,请放我一条生路吧。”劫贼听后,动了恻隐之心,不忍杀害他。后来,江革辗转到了一个叫下邳的地方,生活十分穷困,连衣裳鞋子都买不起。他用尽一切办法去挣钱奉养母亲,凡是母亲用的东西一样都不缺。建武末年,江革与母亲回到故乡,每到年底县衙查验户口时,江革不想让母亲奔波劳累,就站在车的两根直木中间拉车,不用牛或马。如此之举,乡里的人便称他为“江巨孝”。太守曾经备礼召见他,他总以母亲年迈需要照顾为由没有答应。母亲去世后,江革担心母亲在九泉之下孤独,就悲伤地住到了母亲墓旁日夜相伴,睡觉时连孝服也不脱。后来,有人见到他的孝行深笃,就举荐了他“孝廉”,最后做到了谏议大夫的官。历稽,指多次查考。

  【大意】追溯齐梁时期博古通今,以诵读诗书为榜样、才思敏捷、文才出众的江姓先人,当属江洪和江淹;多次查考汉宋两个朝代以忠孝传家、振兴流传久远的伦理纲常、上书直言报效国家的著名人物,当数江革和江万里两位先祖。

  高东江氏敦睦堂(高头)

  明德维馨洋洋乎锡兹祉福

  令终有俶振振兮宜尔子孙

  【注释】 明德维馨,指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语出《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明德,指美德;馨,散发的香气。漾,原指液体溢出,洋洋乎,形容盛大的样子。锡兹祉福,指赐给你幸福。语出《诗经·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锡,通“赐”;兹,此;祉,福,指幸福。令终有俶,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语出《诗经·大雅·既醉》:“令终有俶,公尸嘉告。”令终,指好的结果。俶,开始。振振兮宜尔子孙,指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语出《诗经·周南·螽斯》:“宜尔子孙,振振兮。” 振振,茂盛的样子。

   【大意】江氏祖先赐给裔孙众多的福祉,真正能声名远播的是美德;做事要善始善终,这样家族才能兴旺发达。

  高南江氏崇本堂(高头)

  溯渊源于济水崇德尚贤宜绍三古五斋之旧绪

  劈胜地就南山创业垂统克树千秋百世之丕基

  【注释】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区西北,如今的济源市、济南市、济宁市、济阳县都是以济水而得名。永定江氏以“济阳”为郡望名。济阳郡,西汉治济阳县(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晋惠帝时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东晋后此郡废。崇德尚贤,指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三古五斋,指江万里及其五个子侄的名号。据江氏族谱载,江万里三兄弟皆以“古”为号,其中江万里号“古心”、江万顷号“古崖”、江万载号“古山”,合称“三古”;他们的五个子侄,镐号“义斋”、铸号“直斋”、镗号“侃斋”、锜号“祥斋”、钥号“慎斋”,合称“五斋”,故有“三古五斋”之说.。江万里,与弟江万载、江万顷因为先后科举高中,且又都登仕宋庭高官,最后又先后殉国。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是南宋末年仕林和文坛领袖,中国十三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江万里为官清廉,敢言直谏,政绩斐然,堪称古今之完人,千古道德风范之楷模。旧绪,指祖先的功业。南山,即高南村。创业垂统,指创立功业,传给后代子孙。垂,指流传;统,指一脉相承的系统。语出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丕基,指巨大的基业。

  【大意】江氏发祥于河南的济水,要崇敬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应当继承先祖江万里子侄树立起来的美德;在高南这块风水宝地开基,创立功业并把它传给后代子孙,开创了流传千秋百世的巨大基业。

  南溪南江江氏孝义祠(湖坑)

  孝道并天地不灭

  义心与日月同昭

  【注释】孝道,指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与。义心,指节义或道义之心。昭,指光明。

  【大意】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与天地一样长久而不会消逝;人的道义之心,如同日月一样光明。

  包氏家祠(凤城)

  秉政清廉第

  执法严峻家

  【注释】全联典指北宋名臣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曾任龙图阁学士,人称“包龙图”;又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大意】先祖包拯为官正直无私,清正廉洁,执法严明,不畏权贵。

  刘氏家祠(凤城)

  藜阁校书

  玄都花香

  【注释】上联典指汉代著名学者刘向校书逸事。刘向,字子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西汉经学家、目録学家、文学家。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秋,鉴于秘府之书颇有散亡,诏使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导校勘、整理采访来的书籍,负责校经传、诸子、诗赋。刘向在三阁校书19年,把数十年间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重加整理。每校完一书,乃条贯篇目,撮其旨意,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録》,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録工作的先例。据传,他在皇家藏书楼天禄阁中校书的一天深夜,有一位黄衣老人持青藜杖而至,老人吹燃杖端火焰作灯照明,对刘向谈天说古,多为世间所未闻之事。临走时,他又传授给刘向一大批天文地理书籍。刘向问他姓名,老人回答:“我乃太乙之精,听说卯金(繁体刘字由卯、金、刀组成)之子好学,特来传授学问。”这一传说把刘向的学识神化为天授,表明后人对他的钦佩和推崇。

  下联典指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典型事迹。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和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朗州司马。十年后被召还长安,因写“玄都观里桃千树,都是刘郎去后栽”之诗,讥刺了那些投机而得势的新贵,又遭远贬。十四年后,刘禹锡再次奉调回到长安,重游玄都观。他豪迈地吟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无所畏惧的人格,受到古今文人的崇敬。

  【大意】先祖刘向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録工作先例,为后人所敬仰;先祖刘禹锡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无所畏惧的人格,受到古今文人所崇敬。

  朱氏家祠(凤城)

  汉代名臣第

  宋朝理学家

  【注释】上联典指汉代名臣朱云的刚正敢谏事迹。据《汉书·朱云传》载,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曾上书切谏,指斥朝臣尸位素餐,请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的师傅)以厉其余。成帝大怒,欲诛云,云攀折殿槛(殿堂上栏杆)。后来成帝觉悟,命保留折坏的殿槛,以旌直臣。后人以“攀槛、折槛”等指直谏或形容进谏激烈;以“朱云节”、“朱云折槛”称颂臣子敢言直谏,具有非凡的气节。

  下联典指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博学多才。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大意】先祖汉代名臣朱云的刚正敢谏的气节,为世人所称颂;先祖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博学多才,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沈氏家祠(凤城)

  修文彦士

  匡正名贤

  【注释】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佺期注《礼记》之事。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上元二年(675)进士。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馆直学士。作诗长于七言,与宋之问齐名,时称“沈宋”,且以冠、婚、丧、祭、乡、相为六礼,社会上沿用很长时间。沈姓后人为纪念这一伟人,取堂号为“六礼堂”。修文,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彦士,指有才学的人、有德行的人。

  【大意】先祖沈佺期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是匡正纲纪的有才有德之人。

  吴氏家祠(凤城)

  延陵世第

  渤海家风

  【注释】上联指吴姓堂号“延陵堂”的由来。据史料载,吴泰伯的裔孙季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着称。吴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吴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世第,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

  下联指渤海郡吴姓先祖留传下来的家族好风尚。渤海,指吴氏的郡望。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东汉移治南皮县(今河北南皮县东北)。东魏又移治东光县(今河北东光县东)。隋开皇初(约582)废,大业初(约605)又改沧州为渤海郡。吴国被越国亡后,吴氏子孙到北地避难、拓荒,繁衍成渤海郡望族。古渤海郡的吴氏有几支,有的是吴芮的后裔;有的是汉司徒吴雄的后裔。在吴氏众郡望中,江浙一带的吴氏亦称渤海吴氏,但此“渤海”实为今东海的通称,指的是今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故吴氏之渤海郡望既包括古渤海地区的吴氏,也包括江浙一带之吴氏,历史名人极多。家风,指吴氏先祖泰伯和季札遵守周礼、洁身清行而“三让王位”的美德。

  【大意】延陵堂吴氏是门第高贵幷且世代相沿续的大家族;渤海郡吴姓先祖留传下来的是遵守周礼、洁身清行的家族风尚。

  崇祀香贤勋铭台鼎忠孝传家昭万古

  德承梅里行重亲闱诗书启后绍千秋

  【注释】崇祀香贤,指崇拜奉祀才德俱佳有名望的先祖。勋铭台鼎,指把功绩刻在宗庙内的礼器上。德承梅里,指承传先祖在梅里的美德。梅里,地方名,今无锡县梅村镇。据史料载,商末周国(今陕西岐山县一带)人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有弟仲雍和季历两人。泰伯得知父亲欲立季历继承王位后,为不使父亲为难,于是携仲雍避奔荆蛮梅里,纹身断发以示永不为周君。泰伯到了梅里,拓荒耕地,传播中原文化。当地居民慕其德义,拥立他为吴泰伯,自号句吴。关于泰伯礼让王位、开创吴文化的功绩,孔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不称焉。”至此,泰伯被后人奉为“至德””。而泰伯所居的梅里,被人称为泰伯乡的礼义之乡。行重,指不妄动,动必以礼;亲闱,指父母所居的内室,代称父母。语出曾巩《洪州谢到任表》:“抚临便郡,获奉于亲闱;总制属城,实兼于故里。” 诗书启后,指用诗书来启迪后人。绍千秋,指连续久远。

  【大意】崇拜奉祀才德俱佳且有名望的先祖,将他们的功绩刻在宗庙内的礼器上,长久显扬忠孝传家的家风;承传先祖在梅里施行的美德,以礼相待父母,世世代代用诗书来启迪后人。

  思贤村吴氏祠堂(下洋)

  过渤海以溯渊源食其德饮其和三让高风思宛在

  登吴山而怀木本春已濡秋已降万年祭祀庆延长

   

  【注释】渤海,吴氏的郡望。位于渤海湾周围,包括今之河北的南静、青县、沧州以及山东的乐陵、宁津、无棣以北的地区。古渤海郡的吴氏有几支,有的是吴芮的后裔;有的是汉司徒吴雄的后裔。食其德,指享受到先人的德泽。食德,语出《周易·讼》:“六三,食旧德。”饮其和,指享受祖先的和乐。饮和,语出《庄子·则阳 》:“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 三让高风,典指泰伯“三让天下”之事。《论语》云:“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宛,好像。吴山,位于山西平陆县北,又名虞山、虞阪、吴阪、盐阪、颠軨阪,自上及下,七山相重,为太行山重要通道之一。吴氏族原居于姜姓吴的故地。夏朝时,吴氏族沿渭水北岸东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因此,吴山成为吴氏的发祥地。春已濡,指春天的雨露已经滋润大地。语出《礼记·祭义》:“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秋已降,指秋天的霜露已经覆盖大地。语出《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万年祭祀,指世世代代举行祭祀祖先仪式。延长,绵延久长。

  【大意】经过渤海就要回想吴氏的源流,吴氏后裔享受到先人的德泽与和乐,要时刻思念先祖三让天下的高尚风操;登上吴山就要怀念吴氏的根源,春季和秋季来临之际,世世代代的吴氏裔孙都举行祭祀祖先仪式,先祖的福泽因此绵延久长。

  张氏家祠(凤城)

  金鉴千秋第

  青钱万选家

  【注释】上联典指唐朝名相张九龄的事迹。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武则天时中进士,后任右拾遗。唐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中书令,监修国史。任相期间,有直谏之风。据传,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録》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其后人多以“金鉴”作为其祠堂的堂号。

  下联典指唐代小说家张鷟。张鷟(约660—740),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 (今河北深县)人,于高宗李治调露年登进士第,当时著名文人蹇味道读了他的试卷,叹为“天下无双”,被任为岐王府参军。此后又应“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八科考试,每次都列人甲等。调为长安县尉,又升为鸿胪丞。其间参加四次书判考选,所拟的判辞都被评为第一名,当时有名的文章高手、水部员外郎员半千称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铜钱,万选万中,他因此在士林中赢得了“青钱学士”的雅称。这个雅号后代成为典故,成了才学高超、屡试屡中者的代称。

  【大意】先祖张九龄忧国忧民,先祖张文成才学高超。

  百忍传美德

  理学播儒经

  【注释】上联典指张公艺。张公艺,郓州寿张(今台前县孙口乡)人,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九十九岁。相传,唐麟德二年(665),高宗与武则天,率文武大臣、宫妃命妇去泰山封禅。车驾过寿张,闻张氏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因而也慕名过访。问张何能九世同居?公艺回答:“老夫自幼接受家训,慈爱宽仁,无殊能,仅诚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遂请纸笔,书百“忍”字以进。高宗连连称善,并赠绢百端,以彰其事。张氏后人因此以“百忍”为堂号。

  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张载,字子厚,祖籍大梁(今开封),徙家凤翔郿县(今宝鸡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因此有“理学播儒经”之说。

  【大意】先祖张公艺事事谦恭忍让的美德世代传颂;先祖张载开创北宋理学来传播儒家学说。

  平在老虎坑张氏祠堂(高陂)

  清河派衍承先泽

  黄石传书启后贤

  【注释】清河,是张姓始祖挥公得姓后的受封地和居住地。据文献记载,挥是黄帝的后裔,世居青阳(今邢台市清河县),封于尹城。《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篇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清河张氏为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有“天下张姓起源于邢台清河县”之说。

  下联典指政治家、谋士张良。据《史记·留侯世家》载,秦末韩国贵族少年张良行游沂水大桥(今江苏省邳县南),偶遇一位身着粗布褐色衣服叫黄石的老人。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坠落桥下,并傲慢地要求张良下去将鞋给我拾上来并穿上。老人看张良不但能忍辱下桥拾鞋,还能谦恭地跪下为其穿鞋,便赞其胸志。老人含笑说:“五日后清晨到此与我相会。”五天后,老人授书给张良。张良认真研读此书,后来果真做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辅刘邦灭了楚项,统一了天下。

  【大意】清河郡派衍出来的张氏裔孙传承了祖先的福泽;黄石老人传授兵法给先祖张良的佳话启迪后世的贤人。

  林氏家祠(凤城)

  九龙派衍

  双桂遗风

  【注释】上联典指林氏远祖林皋。林皋为比干后裔,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林仁、林年、林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卫。受家风影响,九子各有才能,德才兼备,时人称之为“九龙”,林皋则被称为“九龙之父”,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之门”。为后来林氏堂号“九龙堂”和“十德堂”之始。

  下联典指晋代林景及林缓。林景,字明彻,林禄长子。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授通直郎,后从征南将军朱宝平南有功,授镇威将军,散骑常侍。封桂阳郡(湖南郴州)南平侯。林缓,字义和,林景的次子,晋成帝咸康八年(342),补东骑府参军,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从大司马桓温入蜀灭成汉,因战功授远略将军,十一年(355)又从桓温破姚襄,迁散骑常侍,封桂阳郡南平县开国侯。因父子相继封“桂阳郡南平侯”,因此有“双桂”之说。

  【大意】本支林姓是从“九龙堂”衍派出来的;林氏先辈遗留下封侯的风教。

  西陂林氏大宗祠(高陂)

  唐宋元明千余进士三及第

  高曾祖考十八拜相五封侯

  【注释】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林氏在千百年来的传承发展中,后人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屡屡崭露头角,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康熙曾为林氏家族御题过这样一副对联:“唐宋元明百千进士三鼎甲,公孙父子十二宰相五封侯。”这副对联用浓厚的笔墨称赞了林氏书香世家。据说,唐朝后期,林氏高祖林披公生有九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九子均才华横溢,参加科举考试均中举,他的女婿也考中举人,因此流传有“九子十登科”的佳话。高曾祖考,即自身往前推四代人。

  【大意】唐宋元明四朝,林氏涌现出千余名进士,有三人名列殿试一甲前三名;高曾祖考四代人,林氏有十八人官至宰相之位,五个人封拜侯爵。

  洪坑林氏家庙(湖坑)

  道山纪闻世承旧学

  西湖遗迹远播高风

  【注释】上联典指北宋理学大儒林之奇。字少颖,号拙斋,福州侯官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登进士第,授莆田主簿,后改任长汀县尉。绍兴二十六年(1156)召试馆职,任秘书省正字,又转为校书郎,次年兼任国史日历所检讨官,着有《道山纪闻》。此外,还着有《尚书集解》、《春秋周礼讲义》、《论语注》、《孟子讲义》、《扬子讲义》等列入《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下联典指北宋著名隐逸词人林逋“梅妻鹤子”的故事。据史书载,林逋生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植梅养鹤,清高自适。后作为成语和典故,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常见题材之一。

  【大意】先祖林之奇钻研先前的义理、考据、词章等学说,著作颇丰;先祖林逋结庐孤山,高尚的风操声名远播。

  礼传东鲁

  派衍西河

  【注释】上联典指林放问礼之事。林放,字子丘,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周敬王时,担任鲁国的大夫,拜为太傅。据《论语·八佾》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林放询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你问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礼仪,与其隆重,不如节俭;丧事,与其追求周备的仪式,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下联典指林氏发祥于西河郡。西河郡,春秋时期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相关史料载,林氏得姓始祖林坚公,为殷商大臣比干之子。比干被纣王剖心杀死后,其正妃夫人妫氏方孕三月逃往牧野生下一男名泉。周武王灭殷商建周,因泉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赐名林坚,食邑博陵,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因博陵郡在淇水之西,又称西河郡。林氏便以西河为郡望,“西河堂”也成了林姓的第一个堂号。

  【大意】林氏的礼仪传承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先祖林放;林氏裔孙源于西河郡。

  范氏总祠(凤城)

  先后乐忧绵祖德

  春秋俎豆仰宗功

  【注释】上联典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佑五年(1038)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大受羌人尊重,称其为“龙图老子”。卒谥文正。工于诗文,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名言。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大意】先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功德世代相传;范氏后裔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仪式,以此敬仰先辈的功德。

  罗氏家祠(凤城)

  郯国英风远

  豫章道泽长

  【注释】上联典指隋末唐初猛将罗士信。罗士信(595―622),唐初齐州历城人。大业年间为齐郡(即齐州)通守张须陀属下一员战将,勇武过人,颇受张须陀器重。后随张须陀镇压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失败后随同裴仁基等归降瓦岗军,被授以总管之职。在率部征讨王世充时,重伤被俘。王世充爱惜其才,以礼待之。士信耻与王世充为伍,不久,率所部千余人降唐,被拜为陕州道行军总管。罗士信作战勇猛,带兵有方,治军严格,赏罚分明,行军作战身先士卒,深得部下拥戴,部下作战时均能尽力用命。随秦王攻伐王世充,屡战屡胜,名震一时,因功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英风,指奇伟杰出的气概或崇高的威望。

  下联典指宋代大儒罗从彦。豫章,是罗姓人的郡望。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云:“罗氏之先系出周之罗国,厥后子孙以国为姓。汉大农令罗珠肇迁豫章,世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姓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姓郡望,又以望立堂为“豫章堂”。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剑州剑浦(属今福建沙县)人,是大儒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上接程颢、程颐、杨时,下传李侗、朱熹,是闽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大力提倡名节忠义和廉洁等道德风尚,一生笃志求道,为后人景仰。道泽,指求道的德泽。

  【大意】先祖罗士信崇高的威望由来已久;先祖罗从彦笃志求道的功德延续久远。

  东联村东洋罗氏追远堂(下洋)

  过湘水以溯源派衍豫章右穆左昭怀祖德

  由祝融而赐氏家传理学春霜秋露报宗功

  【注释】湘水,即长江支流湘江,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派衍豫章,指罗氏发祥于豫章郡。罗姓始祖罗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是秦朝末年武陵县令罗君用的次子。汉高祖刘邦时,封治粟内史, 后驻守九江郡,筑“豫章城”,周栽豫樟树,后析九江郡而为豫章郡。惠帝八年(前187),纲常紊乱,罗珠隐居豫章城西之村野中,结草为庐,自号“罗汉”。罗珠是“豫章堂罗氏”公认的鼻祖。右穆左昭,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按照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以始祖居中,东向。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朝南,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朝北,称“穆”。祝融,中国上古帝王。本名重黎,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至周朝,祝融氏的后裔被封于宜城(今湖北襄阳一带),称为“罗国”。春秋末期,为楚国所占,易名“鄢国”。祝融氏的后代失国后南迁,初至枝江(今湖北),后定居于今天湖南长沙,是为罗姓发祥地。家传理学,典指宋代著名理学家、闽学发展的关键人物豫罗从彦。春霜秋露,应为“春露秋霜”,由于古代人的子孙于春秋之季感于时令变化而祭祀祖先,因此“春露秋霜”表示后代子孙对先人的追念,

  【大意】经过湘江追溯罗氏的源流,发祥于豫章郡,宗庙依照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排列先祖的辈次,藉以缅怀祖先的功德;罗氏得姓于上古帝王祝融,先祖罗从彦以理学传家而流芳千古,罗氏后裔春秋两季举行祀奉祖先仪式,以此报答祖宗的功德。

  阮氏宗祠(凤城)

  官迹粤闽间基开望重绵瓜瓞

  部居南北道蔚起名贤绍竹林

  【注释】上联典指清代名臣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江苏仪征人,干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嘉庆、道光年间,历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传》,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为己任。他在浙设诂经精舍,在粤立学海堂,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纂诂》、彚刻《皇清经解》180余种。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基开望重,指树立起很高的声望。瓜瓞,出自《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瓞,小瓜。大瓜小瓜连蔓不断之意,后世“瓜瓞延绵”祝颂子孙繁衍不息。

  下联典指三国时期的阮籍和阮咸叔侄。据传,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七人,常聚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在中国历史上,竹林七贤是隐士的代表,他们以远离官场、澹薄名利而被后人传诵。

  【大意】先祖阮元在粤闽间为官,树立起很高的声望,子孙繁衍相继不息;阮氏裔孙在南方和北方聚族而居,继承了“竹林七贤”阮籍、阮咸的才德,著名的贤人蓬勃兴起。

  廖氏知本堂(凤城)

  万石家声远

  三州世泽长

  【注释】万石家声,典指宋徽宗时期的工部尚书廖刚。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居士,北宋顺昌谟武人。少时从学理学家杨时,成就了廖刚“道南高弟,绍兴名臣”的美名。廖刚历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工部尚书。他持身立朝,忧国爱民,刚正不阿,忠直抗言,令蔡京、秦桧等奸邪沮气。廖刚的精神和品格名扬千古,为后人所赞颂。他的4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父子号称“十贵”,一门官俸累计“万石”(读dàn ,120斤为一石)。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彩堂”。三州,指廖奇可的三个儿子均被封为郡公之事。长子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子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子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州的由来。

  【大意】先祖廖刚家族的崇高声望由来已久;廖氏先祖受封爵位的遗泽延续久远。

  源出武威汝南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

  派衍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垣督抚代显伟人

  【注释】武威汝南,指廖姓郡望及堂号。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汉高帝四年(前203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为“汝南堂”,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政绩显着,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台垣,指都察院、六科的并称,为监官、谏官机构。督抚,指总督和巡抚的合称,明清两代的地方军政长官。

  【大意】廖氏发祥于汝南郡和武威郡,历经周、汉、晋、唐、宋、元、明、清朝代,每个朝代都涌现出有名望的家族;廖氏后裔分派湖北、湖南、河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生息,先祖位居公、侯、卿、相、台、垣(官署)、督、抚等高位,每一代都呈显出伟大的人物。

  青坑廖氏家庙(坎市)

  溯祖德之贻留乔木百年寝庙无瑕光世彩

  睹人文以蔚起云香亿代子孙绵远绍箕裘

  【注释】 乔木,指高大的树木,形容故国或故里。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无瑕,指没有瑕疵。世彩,即“世彩堂”。据《宋史》载,廖刚于崇宁五年(1106)登进士第,官历北宋徽宗、钦宗和南宋高宗三朝要职,极有胆识谋略,且刚正不阿,威望极高。他的祖父辈、父辈享年都在八十以上。长辈三代,皆见耳孙,累世以华发奉养,因自名其堂为“世彩”。世彩,指世代华发奉养(含寿长的意思)。因其德高望重,名震一时,当时士大夫争相撰文、赋诗为其歌功颂德,并将诗文编辑成集,名为“世彩集”。当时赵鼎封清献公取“世彩集”进奏,高宗谓刚曰:“观‘世彩集’,诚为人间美事也。”即下诏封其堂为“世彩堂”。绵远,指久远。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

  【大意】怀念祖先遗留下来的功德,在故里建造起事关百年大计且完美无缺的宗庙,为廖氏“世彩堂”增添光彩;欣喜看到这里各种文化现象蔚然兴起,世世代代都是书香门第,子孙后代继承了远祖的事业。

  苏氏家祠(凤城)

  一本出初三都宋元明清叠受君恩光祖德

  五代分为四派瑶松竹梅各呈家庆振宗芳

  【注释】 三都,指九龙江汇海之滨的青礁,旧时属漳州府海澄县三都,今属厦门市海沧区管辖。青礁苏姓开基祖苏宋杰,名颐,号碧溪,被青礁、虎渡,乃至龙岩、同安苏氏尊为始祖。第三世苏竦,字廷仪,登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苏竦的长子溥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居青礁,其后裔显赫一时。四派,指长房教官,名嘉锡,字仕宾,号瑶溪;二房松溪,子孙分居仙游枫亭南庄、漳浦岭后;三房竹溪,子孙分居广东潮阳、海丰、饶平东计等社;四房梅溪,子孙分居广东海丰县梅陇镇石洲社。据《苏氏族谱》载,漳州苏姓有三大族群:一是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粤平乱,落籍戍守漳州的苏道族群;二是宋时徙居龙溪青礁的苏宋杰族群;三是现在的虎渡大宗。随着时代的变迁,苏道族群和苏宋杰族群,逐渐溶入虎渡族群。虎渡开基祖苏朴,是苏宋杰第五世孙,所以现在漳州苏姓主要有虎渡族群,以及清代、民国期间从广东槟榔、潮安凤塘迁入平和、云霄,同安莲花、南安梅山和鲤城马甲迁入长泰,永定苦竹迁入南靖,龙岩曹山、永定湖坑迁入平和等派系。永定苏氏一世祖苏毅,号九三郎,于元皇庆二年(1313)前后,随母氏避难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金丰里苦竹乡开基,为永定苏姓的开基始祖。

  【大意】苏氏一支脉发祥于旧时漳州府海澄县的三都,宋、元、明、清四朝屡次受到国君的恩赐,光大了祖宗的功德;虎渡的苏姓五世祖分为四房,瑶溪、松溪、竹溪、梅溪各房族喜庆之事接连不断,振兴了宗族的好名声。

  苏氏峻厦祠(古竹)

  峻柱龙盘云蒸霞蔚

  厦瓴凤舞鸟革翚飞

  【注释】峻柱龙盘,指高大的柱子上雕刻着龙盘旋的纹饰。云蒸霞蔚,指像云霞升腾弥漫,形容景物灿烂绚丽。蒸,上升;蔚,弥漫。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厦瓴凤舞,指高大的祠堂瓦沟上装饰的凤凰栩栩如生。鸟革翚飞,指如同鸟儿张开双翼,野鸡展翅飞翔一般。旧时形容宫室华丽。革,鸟张翅;翚,羽毛五彩的野鸡。语出《诗经·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大意】高大的柱子上雕刻着龙盘旋的纹饰,灿烂绚丽;高大祠堂的瓦沟上装饰的凤凰栩栩如生,宗祠被装饰得十分华丽。

  徐氏家庙(凤城)

  东海源流远

  南洲世泽长

  【注释】上联指徐氏发祥于东海之滨东海郡。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西汉时相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灌南以北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东海郯州是徐姓最早的一个望族,据《东海徐氏老谱》记载,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后世各地的徐姓大多是从东海播迁而去的。所以,很多徐姓人以“东海”为堂号。

  下联典指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徐稚。 徐稚,字孺子,号聘君,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区北沥徐村)人。东汉桓帝时,徐稚迁居今江西南昌,徐稚被后人尊为“东海堂”徐姓的始祖,其子中有迁至浙江衢州府、龙游,孙辈中有迁居今浙江绍兴、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苏的苏州、吴县一带。徐稚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

  【大意】徐氏发祥于东海之滨东海郡由来已久;先祖南州高士徐稚的遗泽延续长久。

  严姓祠堂(凤城)

  天禄谈经独晰公羊之旨

  富春垂钓人饮遁肥之风

  【注释】上联典指西汉的严彭祖。字公子,西汉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县)人。与颜安乐同学于眭孟习《春秋公羊传》,其后有《春秋公羊传》严氏学及颜氏学。宣帝时,他被立为博士。其后任河南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职,为人廉直不事权贵。天禄,指位于西安的天禄阁。西汉初年,由相萧何主持修建,是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西汉的著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等都曾在天禄阁校对书籍。公羊,指儒家经典之一的《春秋公羊传》,即注释《春秋》的书。

  下联典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又名遵,字子陵,浙江会稽余姚(今宁波慈豀市)人,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其后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 公元25年刘秀即位,多次延聘他,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后世人称富春山为“严陵山”,又称其富春江垂钓处为“严陵濑”,其垂钓蹲坐之石为“严子陵钓台”。后来北宋政治家范仲淹重修桐庐富春江畔严先生祠堂,并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内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遂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于天下。遁肥,亦作“遁肥”,指隐退。语出《易·遁》:“上九:肥遯,无不利。”

  【大意】先祖严彭祖在天禄阁探讨儒家经典,因见解独到使得《春秋公羊传》的要旨变得明晰;先祖在富春山隐姓埋名,以高风亮节而闻名于天下。

  邓姓南阳堂(凤城)

  公侯门第

  将相家声

  【注释】全联典指东汉开国功臣邓禹。邓禹(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王莽元凤二年(15),年方十三岁的邓禹在熟读诗书颇通经义之后,为了求学深造,不远千里来到了京都长安。在长安游学的数年间,他结识了比他年长八岁的同乡学友刘秀,后来成为光武帝建立帝业中最亲信最得力的功臣,被称为“元功之首”。刘秀匡复汉室之后,拜司徒、封赞侯、高密侯,食邑达四县之多,任两朝宰相历34年。其弟邓宽亦因邓禹功封明亲侯,满门显贵。光武帝为缅怀其功绩,立云台阁,绘28将像于其中,有二十八宿之称,邓禹位居诸将之首,在二十八宿中角为第一宿。邓禹死后,子孙相继为高官,南阳邓氏成为东汉时期显赫的世家大族。据宋代姓氏学家邓名世、邓椿哀父子所撰《古今胜氏书辩证》载:“自邓氏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担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类似宗祠联有“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等。

  【大意】邓姓宗族是有公侯爵位的贵族;邓姓家族累世都有身居高位的文武大臣。

  黄氏家庙(凤城)

  江夏春申君七代未分教烈女一十三男安国策

  和平尚书公五世同居娶三妻二十一子立纲常

  【注释】上联典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著名的政治家黄歇。楚国江夏人,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秦昭王命令白起联合韩、赵讨伐楚时,楚因为黄歇有辩才,让他游说秦王,约为与国。回到楚国辅助太子到秦国做人质让秦王签约,后来又设计让太子逃归楚国。到了太子即位,即孝烈王,拜歇公为丞相,封为“春申君”,食邑于吴,门下养食客三千,掌管十万雄兵。当时楚为七雄之首,黄歇在四杰之列,声振诸侯。黄歇娶李氏、姬氏、娥氏、官氏、田氏为妻,共生十三子一女。一女名贵姑,智勇过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司马烈女”。江夏被海内外黄姓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

  下联典指黄峭。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唐昭宗时(约890),邵武水灾频繁,民不聊生,黄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积贮,聚合乡邻,兴办义师,安抚灾民,武装自卫,使地方得以安定。他应召入伍后,陇西郡王李克用见黄峭有才干,招致麾下。干宁二年(895),李茂贞、秦宗汉、王行瑜叛乱,黄峭随李克用平乱有功,升管江浙两广军务,后因勤王有功,昭宗封其为工部尚书。后梁开平元年(907)唐朝灭亡后,黄峭絶食数日,弃官归隐。峭公归隐山林后次年,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造就一批批异姓子弟人才。黄峭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有三妻,生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峭公年已八旬,宴会姻族,他对众儿子说:“世人拜神祈求‘多福、多寿、多男’,但是尧说‘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你们二十一人,难道我不愿意都留在身边,以终余年,只是忧虑多男多惧,我怎能指望大家株守家乡呢?应该走出去自谋发展。我过去在戎伍,走遍半个天下,回想闽、粤、赣、江、浙等地,山环水秀,饶沃的田地到处都有,但都已荒芜,只要开发,便成乐土。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奉侍父母,其余一十八支不得恋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随地命名。”诸子临行时,黄峭口授一诗“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我思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黄峭平生著述仅见建宁卢田《黄氏族谱》载有《题书院四景》六言诗4首。黄氏后裔繁衍,现散居闽、赣、湘,川,粤、台诸省及海外。

  【大意】先祖江夏黄歇七代未分,教育十三子一女要胸怀国家大计;先祖黄峭公五世同居,娶三妻生育二十一子并设置了一整套正名分的行为规范准则。

  平在厦黄黄氏敦睦堂(太平里)

  敦礼让恪守无双孝友

  睦宗族谨存廿一纲常

  【注释】无双孝友,典指黄姓远祖黄香(68-106)。字文强,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的文化名人。据史籍记载,黄香九岁时,就懂得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敦礼让,指尊崇礼仪懂得谦让。恪守,指谨慎而恭顺地遵守。廿一纲常,典指黄姓先祖黄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邵武和平坎头村上井人,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黄峭娶有三妻,生育二十一子。后周广顺元年(951),他已年高八旬,便均分所积资财给儿子。除留下三妻的各自长子,遣余子散居各地,并授家谱一帙,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诸子临行时,黄峭口授一诗:“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我思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大意】崇尚礼仪懂得谦让,恭谨地遵守先祖黄香孝敬父母、对兄弟友爱的美德;与亲族和好相处,谨慎地胸怀先祖黄峭为二十一个儿子立下的人伦纲常。

  念昔先人赴胜地立纲常偏种三槐五桂

  守成哲嗣绍箕裘贻燕翼毋忘祖德宗功

  【注释】三槐,典出王佑手植三棵槐树之事。相传,宋代王佑遭贬后,亲手在院中种植三棵槐树,并说:“我的子孙必定有担任三公的。”后来儿子王旦果然为相。五桂,典出窦燕山教子成才之事。据传,幽州人窦燕山教子有方,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都能遵从父训,品正行端,勤奋读书,相继及第。后人常用“三槐五桂”来比喻后代子孙的优秀,或期望后人能够成为国家之栋梁。哲嗣,对他人后代的敬称,指聪慧的后人。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燕翼,指善为子孙后代谋划。

  【大意】怀念从前的黄氏先祖选择风水宝地开创基业,树立人伦纲常,潜心培养优秀的后代子孙,以致黄氏裔孙人才辈出;聪慧的后人守持前人创下的功业,继承祖先的事业且为善为后嗣谋划,不忘祖宗的功德。

  新民井头黄氏敦叙堂(抚市)

  九龄孝道传江夏

  三略忠勋绍圯桥

  【注释】上联典指东汉文化名人黄香。九岁丧母,事父至孝,冬以暖被褥,夏扇凉枕席,名列二十四孝,世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下联典指黄石在圯桥投兵书给张良以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之事。据史料载,黄石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黄石为避秦世之乱,隐居于东海下邳,世人称其为“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失败,逃亡匿藏于下邳。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有一天,张良在下邳桥上与黄石相遇。黄石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看他年纪大,忍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二话没说,跪着给他穿上鞋。穿毕,老人大笑着离他而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折回来对张良说:“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了桥上。不料,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老人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相约,比老人还慢来,怎么能这样呢?”接着又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说完就离开了。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但老人又已经先那里了。老人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接着又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说完就离开了。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这次,老人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说完,老人拿出一册书对张良说:“你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内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天亮时,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运用书中的知识,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两书,都是后人托名所作。三略,指古代的兵书,即上略(任贤擒敌之学)、中略(御将统众之计)、下略(以防不测之略),联中指《黄石公三略》。圯桥,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

  【大意】先祖黄香年仅九岁事父至孝的名声在江夏得以传颂;先祖黄石“圯桥进履”的故事在圯桥广为流传。

  河东郡吕氏宗祠(培丰)

  渭水家声远

  河东世泽长

  【注释】上联典指吕氏的远祖吕尚。吕氏太始祖伯夷,是姜氏神农之后裔,受封吕国,以国为姓。裔孙姜太公,姜姓,名尚,字子牙,又称“吕尚”。先秦文献还称他为“太公望”、“吕望”、“吕牙”、“师尚父”等,后世则俗称其为“姜子牙”。据史料载,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之滨,遇文王聘为相,是西周文、武、成王三代的主要政治、军事宰辅,史称其“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他也是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开国始祖。其政治思想和军事谋略,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下联指吕氏发祥于河东郡。秦时置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北),晋移治蒲阪(今山西永济县东南),隋废,寻复置,即今永济县治,唐改蒲州,复改为河中府,东晋侨置南河东郡,南齐曰河东郡,隋废,故治在今湖北松滋县西。据传,秦末汉初,吕氏先祖吕青原是楚军的令伊,前201年与儿子吕臣一起随汉高祖刘邦,有功于汉,前189年被封为汉朝阳信胡侯,食千户,世居河东,故以“河东”为郡望。卒后,其侯位由儿子吕臣承嗣。

  【大意】吕氏远祖姜尚佐周立国的崇高声望由来已久;吕氏发祥于河东郡的吕青,先祖的遗泽延续久远。

  溪口吕氏河东堂(古竹)

  春秋既成难增减一字

  阴阳刻定悉参订五经

  【注释】上联典指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之事。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巨商,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处境艰难的秦公子子楚,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以吕不韦为丞相,幷封他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子楚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家僮上万。他命门客“人人着所闻”,著书立说,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寻找理论根据,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钞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幷发出布告称“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因此有“难增减一字”之说。

  下联典指唐代太常博士吕才受诏删寂静阴阳家书诏颁天下之事。吕才,博州清平(今山东聊城高唐县清平镇)人,出身于寒微的庶族家庭,从小好学,是一位未经名师传授,自学成才的思想家、学者。通晓《六经》、天文、地理、医药、制图、军事、历史、文学、逻辑学、哲学乃至阴阳五行、龟蓍、历算、象戏等,尤长于乐律。因学识渊博、博才多能而逐渐知名。唐初的一些名臣官僚如魏征、王珪等都十分赞赏他的“学术之妙”。三十岁时,由温彦博、魏征等人推荐给唐太宗进入弘文馆,官居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吕才最难能可贵的是具有无神论思想,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到他奉命刊正削存的阴阳书中。战国时期形成的阴阳五行学派,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掺杂一些宗教、巫术和迷信,用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形成了唯心论与神学的思想体系。传世的阴阳书荒诞怪迂,为唐太宗所不能容忍,称其 “多谬伪浅恶,世益拘畏”。于是,命吕才及宿学老师“删落烦讹,掇可用者”。 在刊正阴阳书的过程中,用儒家思想创立了一种无神论体系,刊正削存了百余卷阴阳书,得到唐太宗的认可,并诏颁天下。

  【大意】先祖吕不韦编写黄老道家名著《吕氏春秋》;先祖吕才奉旨刊正削存的阴阳书,得到唐太宗的认可,并诏颁天下。

  袋夹储贤推圣功之雅量

  立朝正色懔晦叔之遗风

  【注释】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吕蒙正(944-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二年(977)状元,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后三次登上相位,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卒谥文穆,赠中书令。吕蒙正为人宽厚正直,知人善荐,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袋夹储贤,指衣服袋中有名册,分列人才,次第荐用。形容知人善荐。雅量,指气度宏大。据传,吕蒙正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他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他说:“这小子也来参政啊?”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他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他们。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如果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再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所有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雅量,指气度宏大。

  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吕公着(1018-1089),字晦叔,寿州(今安徽寿县)人,进士出身,与司马光等并为宰相,致力于废除新法。司马光死后,他独秉朝政,续废王安石新科举法,卒封申国公,谥正献。立朝正色,指神态庄重,立身端正,严正执法。懔,指严肃、令人敬畏。遗风,指留传下来的风尚。

  【大意】知人善荐且气度宏大,当推崇先祖吕蒙;立身端正且严正执法,先祖吕公着留传下来的风尚令人敬畏。

  洪源简氏大宗祠(培丰)

  基开南宋八百载箕裘似续

  派衍西江三十传俎豆馨香

  【注释】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似续,指继承、继续。语出《诗经·小雅·斯干》:“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俎豆,指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意寓祭祀礼仪,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或追思祖先之意。西江,唐人称长江中下游为西江;馨香,指祭品散发的香气。俎豆馨香,指受到后人永久的祭祀和缅怀。

  据《永定姓氏志》载,汉末建安时期(公元196~219年前后),居住在今河南北涿县范阳境内的简氏名卿,先任厦侯都尉,又从济南张生受尚书。汉宣帝时,历赢秦汉,又累遭兵火浩劫。至排江第一世简雍,字宪和,世居涿郡,少时与蜀国先主为宾友,后蜀先主调任荆州,封以简雍为从事中郎,后为昭德将军,并举族南迁,经荆楚(今湖北省)一带西入四川,三国时(220~280)定居于四川今简阳市。直至唐元和年间(806~820),简雍第十四世孙简熙因刘辟乱蜀,避居于江西吉州安成(今江西安福县)一带。简熙第十六世裔孙简辙又于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迁回四川。至简雍第二十一世孙简国鸣,于北宋淳化三年(992)赴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助教,家室又迁江西袁州(今宜春)牛拦峡定居。简国鸣生韶、沪、武三子,人丁日旺,后裔继续向南播迁。简国鸣长子简韶,行三十一郎,又名世昌仍居宜春,后为清江喻北桐村简氏的开基始祖。传至第十一世简会益(简鲁仲长子),字孟一,行万五郎,为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民籍,后来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市)教学儒训,为简氏第一位入闽始祖。简会益进入福建南剑州(今南平市)儒训期间,被委任为该州教谕,专管文庙祭祀监督考核科中秀才事务,并举家定居于此。简会益在南剑州任职期间,致力于教谕事务,贡献良多。但此时,金兵不断南侵,战争忧患日益加重,为避战乱,全家又于北宋建炎一年(1127)经长途跋涉,迁徙至相对安定的闽赣边山区的原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居住。五十二岁时,简会益被委派到上杭城县监督筑城,其家眷于干道二年(1166)又转迁上杭县城郊蓝路口定居。简会益的长子简驱生一子简致德,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与夫人李氏携子简永同又迁居至距上杭城七十里的永定县太平里洪源村蔡屋对面坪隔口车公塘开基创业,繁衍生息。至此,简致德为永定简氏的开基始祖。按客家风俗贯例,简至德之父简会益为永定开基第一世,简驱为二世,简致德为第三世。

  【大意】简氏自南宋开基以来已经八百年了,后代子孙能继承祖先的事业;简氏宗支派衍于西江已经三十代,简氏先祖受到后人永久的祭祀和怀念。

  詹姓河间堂(龙潭)

  河出负图三尺神童邀帝眷

  间生名世五经博士振家声

  【注释】河出负图,即河马负图,表示太平时代的祥瑞。传说,远古的伏羲时代,有一神奇的龙马背负着一张神秘的图,出现在孟水水面上,象征吉庆,后世称之为“河图”。伏羲氏由“河图”推演出八卦,称“先天伏羲八卦”。《史记·自序》曰:“西伯囚基里,演周易。”《周易》源自于河图洛书。其实,河图是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地理方位图,后被中国风水学及其它古代科技广泛采用。三尺神童邀帝眷,典指宋代詹会龙。据传,南宋建炎年间,太平范岙村出生了一个叫詹会龙的人。他小时聪颖过人,五岁时就写了一首咏石夫人的诗:“巍巍独立向江滨,四畔无人水作邻;緑鬓懒梳千载鬃,朱颜不改万年春;雪为赋粉凭风敷,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面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一时广为流传,脍灸人口。有一日,宋高宗皇帝下旨召见他。其父领着他去拜见皇帝。高宗见他聪明可爱,命太监端来一盆外省献来的水果给他们吃,并说:“一盆果子,赐五岁之神童。”詹会龙不假思索地对答:“三尺草茅,对万年之天子。”过了片刻,高宗又出一联:“除夕月光无,点数盏灯,为嫦娥增色。”恰在这时,远处传来几声龙凤鼓声,詹会龙脱口而出道:“惊蛰雷未响,击几声鼓,代天帝行威。”高宋听后大喜,要封他官职,只因年纪过小暂挂虚衔,待日后再供职。数年后,皇帝再召他,但詹会龙已经离开人世。皇上叹息之余,命神童故里为“神童门”。名世,指闻名于世的人。语出《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朱熹集注:“名世,谓其人德业闻望,可名于一世者。” 五经博士,典指詹肇熙,宋授五经博士。五经博士,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大意】 太平时代呈现出祥瑞之气,先辈詹会龙年幼聪颖过人,得到皇帝的器重;河间詹氏代出闻名于世的人,先祖詹肇熙被授予“五经博士”,振兴了宗族的声望。

  鹊坪姜氏铭公祠堂(抚市)

  功显鹊坪绵世泽

  孝推鲤跃着家声

  【注释】孝推鲤跃,典出“涌泉跃鲤”。据史料载,姜诗为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欢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大意】先祖姜铭公的功德在鹊坪得以传扬,遗留下来的恩惠得到世代延续;先祖姜诗事亲至孝的美德,使姜氏宗族的声望得以显扬。

  联中村阙氏衍庆祠(龙潭)

  邳州绵世泽

  闽海衍宗支

  【注释】上联指阙氏发祥于邳州。邳州,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位于苏鲁交界,历史悠久。据史料载,阙氏可追溯至距今三千七百余年前夏桀王时,各地的《阙氏族谱》均载“本姓系关龙逄之裔” 。关龙逄遇难后,其后裔子孙历经商、周,逐渐离开夏王朝的故都城安邑地区(今山西夏县),沿黄河向东逐渐迁徙。到了春秋时期的鲁襄公姬午执政后期,关龙逄的后裔子孙弁公到达鲁国曲阜县昌平阙里(今山东曲阜孔庙东侧阙里街),改以地名为姓氏,史称阙弁。曲阜既是“圣人”孔子的故乡,又是阙弁的定居与为官之地,故而从元朝以来,在大多数《阙氏族谱》中,皆以阙弁为氏族之始祖。传至第九世阙安承于西汉文帝时期因伐楚有功,官授车骑将军,赐封为下邳郡英卫侯,钦赐下邳为食邑,子孙先后向河南、鲁南、鲁西等地播迁,进而渡淮渡江散居江南各省。因此,《百家姓》所载:“阙氏望出下邳。”后裔以取堂号为“下邳堂”。

  下联指阙氏后裔派衍福建和浙江南部沿海一带。据相关史料载,北宋徽宗初,阙孟安第四子绍第九世孙阙仲仁,离吉安城望阳门入闽,为八闽阙氏之始祖,其后裔除居于福建外,还拓业至浙江、广东、广西、台湾等省,成为全国阙氏各支裔中的旺支。另一支由赣入闽的是在明朝后期,乐安县云盖乡铜乡下的阙朝远、阙任贤两人,迁入福建邵武县家坊乡将石村。今福建长汀县亦多有阙氏族人分布,其老宗祠起自明朝年间。

  【大意】阙氏发祥于古邳国,祖先的遗泽绵延不断;阙氏后裔在福建和浙江南部沿海一带繁衍生息。

  巫氏祖祠(大溪)

  作相显殷朝偕陟扈甘盘诸硕辅上继阿衡卓越扬名垂荫远

  褒封自唐室历宋元有明千余年幸逢圣代追崇祀典庆绵长

  【注释】此联由清代翰林巫宜楔所撰。作相显殷朝,典指商代太戊之臣巫咸,治王家有成,巫咸之子名巫贤,父子都是商代的名相。偕,同。陟扈甘盘,都是商朝名臣贤良。陟,即伊陟;扈,即臣扈;甘盘,是当时全国有名的有道德者。硕辅,指贤良的辅弼之臣。阿衡,商代官名,即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垂荫,原指树木枝叶覆盖的阴影,借指晚辈得到祖宗的庇佑。褒封自唐室,典指巫罗俊封为武侯之事。巫罗俊,字定生,号青州。隋大业年间,随父再迁居宁化。他“泛筏于吴”开辟的宁化至长江的航运,为唐宋时期客家先民大批迁入宁化开辟了乐土,起了牵引作用,同时也是宁化成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唐贞观六年(632),皇帝以其“开化蛮南,彪炳功业,赫赫盛誉”为由,敕封黄连镇将巫罗俊为镇国武侯,袭世禄,赐尚方宝剑,诏颁忠孝堂竖立于巫府侯第,幷封巫罗俊之妻柴氏、纪氏为镇国一品夫人。圣代,是旧时对于当代的谀称,一种美化帝王的说法。追崇祀典,指举行祭祀仪礼追忆尊崇先祖的功德。

  【大意】先祖巫咸父子身居商代相位,与伊陟、臣扈、甘盘一道共同辅弼帝王,功勋卓越而扬名立世,巫氏裔孙继承先祖的功业,得到了先祖的庇佑;先祖巫罗俊受唐朝太宗皇帝的褒封,历经宋、元、明三朝长达千余年,欣幸遇上圣明的时代,巫氏裔孙举行祭祀仪礼追忆尊崇先祖的功德,吉祥喜庆之事延续久远。

  南山游姓万四公祠(大溪)

  寡耻鲜廉登斯堂应须却步

  整纲饬纪入此室庶不汗颜

  【注释】寡耻鲜廉,指无廉洁操守且不知羞耻。斯堂,指万四公祠。却步,指停止脚步。整纲饬纪,整顿纲常和法纪。庶,表猜测,或许。汗颜,因惭愧而汗发于颜面,形容惭愧。

  【大意】无廉洁操守且不知羞耻的人,不要进入万四公祠;懂得恪守纲常和法纪的人,进入万四公祠或许不会感到惭愧。

  东山游姓永源公祠(大溪)

  有典有则贻厥子孙我先人固已迪将其后

  是训是行率乃祖考予小子当思追配于前

  【注释】有典有则,指可供依据的准则或法度。贻厥,指留传。语出《尚书·五子之歌》:“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典则,指法典规则。固已,本来完成。迪将其后,指教导和扶持后人。语出《周书·洛诰》:“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是训是行率乃祖考,指后人要遵从先祖的教诲。率乃祖考,语出《尚书·君牙》:“率乃祖考之攸行。” 率,指遵循、服从;祖考即祖先。予小子,常人对先辈、长者的自称。追配于前,指与前人相媲美。

  【大意】我们的先辈把法典规则留给子孙以惠及后人,这本来完成了教导扶持后人的责任;我们做后辈的要遵从先祖的教诲,应当想到与前人相媲美(光大先祖的功德)。

  南山游姓万六公祠(大溪)

  谱开郑国学本程门垂统宗支早已宏敷世绪

  周擢正卿宋升御史众贤孙子尚其克迪前光

  【注释】谱开郑国,指游氏发祥于郑国。据《元和姓纂》载,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因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游。古代的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带,国都设于新郑。学本程门,典指“程门四先生”之一的游酢。相传,游酢与杨时一起去向程颐求教,正遇到程颐午休。两人不敢惊扰老师,恭恭敬敬肃然地站到门外等候,不言不吭,等先生醒来,门外已积雪三尺。这种尊师敬道、诚恳求教的精神,后成为“程门立雪”之典故,流传甚广。游姓族人也以“立雪”作为堂号,激励自己。垂统宗支,指一脉相承的支派。垂,流传。宏敷世绪,指先祖的功业声名远播。宏敷,广布;世绪,指世上的功业。周擢正卿,典指春秋时期游吉擢任为正卿。宋升御史,典指著名理学家游酢。字定夫,号豸山,又称广平先生,福建建阳禾平里长坪村人。宋元丰进士,历官太学博士、教授、监察御史、知府、知州、将军等职。追封朝奉大夫、赠大中大夫。他理政有方,为官清廉。学术上师承程颢、程颐,并将理学传于福建,为闽学的创始者,誉为“闽学鼻祖”。克迪前光,指能够继承先祖的功德。

  【大意】游氏发祥于郑国,先祖游酢的才学与程颐一脉相承,其功业很早就声名远播了;远祖游吉春秋时期擢任为正卿,先祖游酢在宋代擢升为监察御史,希望众多的游氏贤能裔孙能够继承先祖的功德。

  奥杳楼下李氏宗祠(湖坑)

  敦原质檏祖宗德

  伦理纲常后裔根

  【注释】敦原质檏,指生性笃厚檏实而毫不虚夸。伦理纲常,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包括“天地君亲师”五天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人伦以及“忠、孝、悌、忍、信”等为处理人伦的规则。

  【大意】生性笃厚檏实而毫不虚夸是祖宗的美德;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是后代子孙立身处世的根本。

  无物可酬天地德

  有心难报祖宗恩

  【注释】无物可酬,指没有东西可以报答。天地德,指天地化育万物的大功德。有心难报,指有心意也难以报答。祖宗恩,指祖宗的恩泽。

  【大意】没有东西可以报答天地化育万物的大功德;有心意也难以报答祖宗的恩泽。

  胡氏大宗祠(下洋)

  银印光邦堂多君子

  牙签润屋世美名臣

  【注释】此联由胡氏裔孙婿清代翰林巫宜福题写的名联。银印,指银质印章。秦汉制,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以后用作高级阶官名号。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下联典指明代著名理学家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饶之余干县梅港(现属江西)人。幼时聪敏异常,时人称之“神童”,致力于圣贤之学。他兴趣广泛,博览群书,饱读儒家经典,尤致力于程朱理学。他絶意仕进,筑室山中,闇修自守,布衣终身,一生致力于钻研学术,栽培后生,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万历十三年(1585),被崇祀孔庙,追谥号“文敬”。据《明儒学案》卷二之“崇仁学案二”载,胡居仁“家世为农,至先生而窭甚,鹑衣脱粟,萧然有自得之色,曰:‘以仁义润身,以牙签润屋,足矣。’” 名臣,指有名的贤臣。

  【大意】胡氏先祖身居高位为地方争光,胡氏宗族多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先祖胡居仁一生致力于钻研圣贤之学,被世人誉为有名的贤臣。 

  中川胡氏家庙祠(下洋)

  地据蛟潭胜

  家传麟史风

  【注释】蛟潭,指蛟龙居的深水坑,比喻风水宝地。蛟,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麟史,典指孔子写《春秋》“絶笔于获麟”的故事。据传,鲁哀公带着大臣们围猎,有一只神兽被惊扰而仓皇逃窜。鲁哀公和大臣们拼命追赶,最终这只神兽因负伤被捕获。鲁哀公等人围在一起讨论,也不能确定这个神兽到底叫什么,请孔子来鉴定。孔子看到负伤惊魂未定的神兽,心中万分悲痛地说:“此乃麟也,天下第一仁兽。”并建议鲁哀公将麒麟带回去疗伤,不料麒麟因惊吓过度不吃不喝很快就死了。孔子认为麟是“仁兽”,天下有道时才出现,现在天下无道,不应该现在出现,何况被微贱之人猎获,因而伤感。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写了。故《春秋》又称“麟史”、“麟经”。

  【大意】胡氏家庙地处风水宝地;胡氏世代传承仁爱之风。

  上承八代光前烈

  下衍三房裕后谟

  【注释】上承八代,指中川胡姓开基祖铁缘公是下洋胡姓始祖七郎公的第九世孙。下衍三房,指铁缘公生下3个儿子,分派三大房,即长房景玉,次房余广,三房明清。

  【大意】中川胡姓开基祖铁缘公是下洋胡姓始祖七郎公的第九世孙,光大了前人的功业;铁缘公生下的3个儿子分派为三大房,为后代子孙谋福。

   

  燕寝聿新绵世德

  麟经依旧起家风

  【注释】燕寝,原指古代帝王居息的宫室,比喻霞村胡氏祖祠。聿新,形容崭新的样子。聿,文言助词,无义。世德,指累世的功德,或先世的德行。语出《诗经·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 麟经,即儒家经典《春秋》。依旧,指依然像从前一样。家风,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

  【大意】霞村胡氏祖祠面貌一新,先祖的功德绵延不断; 胡氏裔孙依然像先祖一样尊崇儒家经典,家族的传统风尚蔚然兴起。

  曹氏宗祠(下洋)

  八斗才名千古壮

  五章书库万年春

  【注释】全联典指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曹植。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五章,指五言诗。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之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曹操改造了五言乐府,首开慷慨悲壮的五言诗风,曹丕增强了五言诗的抒情性,促进了五言诗华丽风格的形成,曹植巩固了五言诗的地位,创造了诸多五言诗的体类,对后世专类诗的出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

  【大意】先祖曹植才高八斗的美名千古流芳,开创了诸多五言诗的体类,永远受到后世文人的赞誉。

  太平村曾氏宗祠(下洋)

  三省家风德昭万代

  四书巨著文教高风

  【注释】 全联典指春秋末期的曾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平邑县)。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他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曾氏因以“三省堂”为堂号。三省,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一是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二是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三是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曾参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参还着《大学》,写《孝经》,着《曾子十篇》,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文教,指儒学,也包括诸子百家等国学。高风,指美善的风教。

  【大意】三省堂“三省吾身”的传统美德世代显扬;先祖曾参编《论语》、着《大学》、写《孝经》,弘扬了儒学美善的风教。

  溯源东鲁发迹闽西人杰地灵贻万代

  克绍箕裘怀萦霜露馨香俎豆祀千秋

  【注释】溯源东鲁,指曾氏发源于春秋鲁国(今山东省)。据史料载,夏少康少子成烈封于鄫,后去邑为曾,有鲁国、卢陵两郡,本县曾氏为鲁国郡,从上杭迁入。发迹闽西,指在闽西兴起。人杰地灵,指人才杰出的灵秀之地。贻万代,指给世世代代的子孙留下安定的根基。克绍箕裘,指能够继承先祖的事业。怀萦霜露,指时常怀念祖先。馨香俎豆祀千秋,指受到后人永久的祭祀。

  【大意】曾氏发源于春秋鲁国,在闽西这片土地上兴起;曾氏先祖把人才杰出的灵秀之地留给万代子孙,曾氏裔孙能够继承先祖的事业,时常怀念祖先,曾氏祖先永远受到后人的祭祀。

  霞村村钟氏宗祠(下洋)

  系谱琴音高山流水

  家传汉帖舞鹤飞鸿

  【注释】上联典指钟子期的故事。钟子期,春秋时楚国人,精于音律。历史记载,俞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因两人兴趣相投,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后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或比喻乐曲高妙。下联典指三国魏大臣、书法家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受禅,进太傅,封定陵侯。钟繇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其书法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他和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大意】宗谱记载,春秋时楚国人钟子期是精于音律的先祖;汉代钟繇的书法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世代相传。

  下寨孔姓宗祠(湖雷)

  上下文澜归北海

  万千气象集东山

  【注释】上联典指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上下,指古今。文澜,指文章的波澜,形容文学作品富有文采,有激昂、壮阔的意象。下联典指孔子登东山之事。万千气象,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东山,指蒙山。

  【大意】从古至今论文学富有文采的当属先祖孔融的作品;自先祖孔子登了东山之后,东山的景象变得壮丽而多彩。

  余坑里余氏宗祠(仙师)

  八贤望重

  四谏名高

  【注释】全联典指北宋官员余靖。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宋仁宗天圣年间,余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据传,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余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任右正言期间,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宋哲宗元佑年间,蒋之琦知广州,在城内立“八贤堂”,供奉宋初以来在广州任过知州且功勋道德俱佳的潘美、向敏中、邵晔、陈世卿、陈从易、魏瓘、余靖、张颉八位贤士。《幼学琼林》(文阶)载“庆历四谏士,实千古良臣”指的是,宋仁宗朝时,余靖、欧阳修、王素,蔡襄共为谏官,皆称其职,时号“庆历四谏士”,实在是名垂千古的忠良之臣。

  【大意】先祖余靖被世人誉为“八贤”之一,名望极高;先祖余靖是“庆历四谏士”之一,享有崇高的声誉。

  西洋村马氏家庙(仙师)

  云台顶着将军兆

  绛帐宏开甲第门

  【注释】上联典指东汉初年将领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湖阳镇)人。马武少年时,为避雠家而客居江夏。后入緑林军,为新市兵将领。更始二年(24)归顺刘秀,随其南征北战、平定四方。刘秀建立东汉后,任捕虏将军,封杨虚侯,是东汉中兴名将。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28将之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马武排名第十五。兆,古代设于四郊的祭坛。下联典指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他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卢植、郑玄都是其门徒。除遍注《周易》、《尚书》、《三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籍外,还注有《老子》、《淮南子》、《列女传》、《离骚》等。

  【大意】先祖马武将军被绘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受到世人的崇拜;先祖马融设帐授徒,造就出众多豪门贵族之家。

  恩全萧氏家庙(仙师)

  相国家声远

  河南世泽长

  【注释】上联典指汉代丞相萧何。秦朝沛县丰邑(今中国江苏省丰县)人,汉初三杰之一。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谥“文终侯”。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其为“功冠群臣,声施后世。”下联指萧氏发祥于河南。据史籍记载,伯益为禹之大臣,辅佐禹治水有功,其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公元前597年,萧国被楚国所灭后,萧氏后裔纷纷外迁,其中迁居河南的最多,子孙蕃衍,以河南为郡,故称“河南堂”。

  【大意】萧氏宗族位居相位的声望由来已久,“河南堂”先祖遗留下来的德泽绵延不断。

  八叶名臣第

  五经学士家

  【注释】上联典指唐代初年大臣萧瑀。字时文,祖籍南兰陵,南朝梁宗室后裔,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弟弟。在隋任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渊定京城,他降唐,武德初年任内史令,深受高祖信赖。太宗时,官尚书左仆射(宰相),封宋国公。性情耿直,是非分明。族中八代任宰相:侄孙萧嵩,玄宗时宰相;萧嵩的儿子萧华,肃宗时宰相;孙子萧复,德宗时宰相;萧华的孙子萧俛,穆宗时宰相;萧仿,懿宗时宰相;萧复的孙子萧寘,懿宗时宰相;曾孙萧遘,僖宗时宰相;萧仿的孙子萧顷,后梁时宰相。世称“八叶传芳”,萧氏自称“八叶世家”。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西北)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及长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大意】先祖萧嵩是八代人相继为相的显贵门第,先祖萧统是遍读儒家经典的文学家。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