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缅怀祖德联

  祖德,顾名思义就是祖先的德泽或功德。永定客家人素有“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及“开拓进取”的家风,以致每个宗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辈。这些历史上的先贤,足以让他们的后代引以为豪,也成为后辈们学习效仿的榜样。因此,很多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内容的土楼楹联应运而生。

  远长楼(城郊)

  远绍布衣绵世德

  长承好古振家声

  【注释】绍,指继承;布衣,典指南宋赖文进,字太素,江西省宁都人。贬官广东后,改名文俊,号布衣,南宋嘉熙二年(1238)进士,曾任建阳县令,精善地理,因被奸臣所害贬谪广东,遂以其术为粤人造福。着有《催官篇》等。广州白云山立有赖布衣公墓,而其真骸则葬福建上杭县丰稔寺圩背。碑文有“河南国师赖布衣公墓”。世德,指祖先的德行。好古,典指西汉赖好古。武帝时,官任大司马;昭帝即位时,屡召不仕,有事则布衣上殿奏事,毕则仍归隐。封为“秉公隐士”。家声,指家族的声望。

  【意译】继承远祖赖布衣造福于民的崇高品德;长久传承先祖赖好古的持心公正的品质,以此振兴家族的声望。

  【评点】历史上的两个赖文俊,后人均称之“赖布衣”:一是江西宁都人赖文进,曾任建阳县令,后改名赖文俊;另一个是江西定南凤山冈人赖文俊,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是北宋的国师。联中的赖布衣,指的是永定赖氏先祖赖文进。这副对联,善于用典。旨在教育赖氏后代要以先祖为榜样,振兴宗族的声望。

  绍华居(凤城)

  绍箕裘德绵緑荔

  华堂构彩映丹砂

  【注释】绍箕裘德,指继承先辈的美好品德。绍,继承;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箕,扬米去糠的竹器;裘,冶铁用来鼓气的风裘。典出西汉戴圣《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思是,冶铁良匠的孩子,一定会学习做鼓气用的风裘。制弓良匠的孩子,一定会学习制作畚箕藤器。緑荔,典指北宋宜宾人廖有衡。据传,宋熙宁年间进士廖有衡,与黄庭坚甚为友善,常在一起吟诗作赋舞文弄墨。他家中种有两棵荔枝树,果实为緑色,味道甜美。荔枝成熟季节,廖有衡常送去一些緑荔枝请黄庭坚品尝。为此,黄庭坚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赞美他家的緑荔枝。从此,廖有衡便自号“緑荔枝”。廖氏后人也因此称作“緑荔世家”。华堂构美,指结构华丽的正屋;映丹砂,照射出像朱砂一样的红色,形容房屋富丽堂皇。

  【大意】继承廖氏先辈的功德;建造起宏大华丽的房屋。

  【简评】这副对联,用典贴切,辞藻华丽。不仅颂扬了先辈的功德,还表现出楼主光大祖业的自豪感。

  熏来第(高陂)

  金鉴垂千秋所爱忠臣孝子

  瑶阶书百忍终能敦让兴仁

  【注释】金鉴垂千秋,典出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这策,长治久安之计,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之经验。张九龄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瑶阶,指玉砌的台阶,代指石砌的台阶。百忍,典指唐代张公艺书百忍的故事。据《旧唐书》载,唐麟德二年(665),高宗皇帝与武则天,率文武大臣去泰山封禅。经过寿张(今台前县),听说张公艺九世同居,历朝都有旌表,因而也慕名访问。高宗问张氏为何能九世同居,张公艺回答:“老夫自幼接受家训,慈爱宽仁,没有特别的地方,仅靠诚意待人,一个‘忍’字而已。”并写下百个“忍”字献给高宗。高宗连连称善,并赠绢百匹,以彰表他的事迹。此后,张姓人常以“百忍”为堂号。敦让兴仁,指崇尚谦让推行仁爱。

  【大意】先祖张九龄的《千秋金鉴》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是出于那些忠臣孝子对它的偏爱;先祖在石砌的台阶上书写百个“忍”字,最终使崇尚谦让推行仁爱的风气得以盛行。

  【评点】这副楹联出自王见川之手。王见川,字道存,别号介石,仙师瑶上村人。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式,次年联捷进士。随以父丧,回家守制。十三年(1735)守制期满,被派往浙江担任乡试评阅试卷的“同考官”。干隆元年(1736)参加殿试,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受褒赠回乡侍亲。七年(1742)被任为歙县知县,以办事干练敏捷而着称。由于歙县离乡数千里,不能迎养母亲,任期未满就辞职回家。从此不再出仕,致力于桑梓的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这副对联,对仗工整,用典贴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永定客家人崇尚儒家“忠、孝、仁、让”的民风。

  裕隆楼(高陂)

  抱水环山乌巷重开新宅第

  敦诗说礼青箱原继旧家风

  【注释】抱水环山,指明裕隆楼的地理环境,四周緑水环绕,群山环抱;乌巷,典指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王导。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因当时的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后成为东晋时期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其子弟皆以乌衣巷为荣。敦诗说礼,指诚恳地学习《诗经》,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礼》的规定办事。青箱,典指东晋重臣王彪之。王彪之精通经学,熟谙江左旧事,所録仪规藏于青箱,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

  【大意】抚今追昔不忘王氏的辉煌历史,建造起风景秀丽的宅第裕隆楼;裕隆楼的后代子孙知书识礼,继承了王氏先辈精通经学的良好家风。

  【评点】此联的最大特点是用典贴切,对仗工整。旨在继往开来,不忘王氏先祖的功德。

  衍庆堂(岐岭)

  视无形听无声派衍清河荷祖德

  汔有见僾有闻基开平水启孙枝

  【注释】视无形,指看不见形体。听无声,指听不到声音。化用《礼记·曲礼上》:“听于无声,视于无形。”孔颖达疏:“视于无形者,谓视而不见父母之形。”派衍,指姓氏的发源、渊源或支脉,宗族支派繁衍。清河,古代河南的一个地名,张姓发祥地。荷,指承受。祖德,指祖宗的功德。汔有见僾有闻,应为“汔有闻僾有见”,指听到叹息声音,隐约看到身影。汔,叹息;僾,仿佛、隐约。基开平水,指在平水坑开创基业。启孙枝,指繁衍后代。孙枝,从树干上长出的新枝,比喻孙儿。

  【大意】我们虽然看不见祖先的形体,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是我们知道张姓的发源地是在河南的清河,张氏后裔承受着祖宗的功德;我们听到父母叹息的声音,隐约看到他们劳作的身影,他们在平水坑开创基业,繁衍后代。

  【简评】此联对仗工整,饱含对先辈的缅怀之情。

  遗经楼(高陂)

  世德铭朱墨

  家风式纪谌

  【注释】世德,指累世的功德或先世的德行。语出《诗经·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朱墨,指古代官府文书用朱、 墨两色,因用作公文的代称。纪谌,指陈纪和陈谌。据相关史料载,东汉颍川名士陈寔,字仲弓,号太丘,生有六个儿子,以陈纪和陈谌最贤。兄弟俩又生了很出色的儿子,陈家可谓“满门俊才”。《世说新语》分别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等六门介绍了陈纪言行,记载了陈纪和他的家人们的生活。父子三人并着高名世称“三君”。多次同时受朝廷彰表,陈氏后裔都以他们为荣。

  【大意】先祖的美好德行,全都记録在官府文书中;陈姓家族的传统好家风,应以先祖陈纪和陈谌为榜样。

  【简评】此联在颂扬祖德的同时,教育陈姓子孙后代要以先辈为榜样,做“德才兼备”之人。

  崇德堂(高陂)

  崇训义门扬远泽

  德传星聚绍贤声

  【注释】崇训,指推崇家训;义门,陈氏主要发祥地之一,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唐宋年间历经十五代,和谐生活332年未分家,聚族而居多达3900余人,史称“江州义门陈,天下第一家”。分迁到各地的陈姓人,以“义门”为荣,其门首都挂有“义门世家”或“江州义门”等匾额。扬远泽,指弘扬远祖的恩泽。德传星聚,指传承“星聚堂”的美德。据史书记载,东汉太丘长陈实子侄,向以孝贤闻名,当年拜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为此,史官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于是,朝廷敕建“德星亭”于许昌西湖。后世陈姓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后渐渐变化出“星聚、聚星、绍德”等堂号来。贤声,指祖先有才有德的好名声。

  【大意】推崇义门陈氏家训,弘扬远祖的德泽;传承星聚堂的传统美德,传承先辈德才兼备的好名声。

  【简评】《义门陈氏家训》内容广泛,涵盖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内容,此联饱含“弘扬祖德,继往开来”的教化意义。

  慎德堂(高陂)

  慎守三缄金人古训

  德传九牧铁券家声

  【注释】三缄,即“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缄,封;三,泛指多次。典出孔子之事。据传,孔子崇尚周礼,曾专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礼仪制度。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条,在这个铜人的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比喻“慎言”。九牧,是林姓人的郡望。据传,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生有九个儿子,个个俱贤,后来都做了州刺史,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世称“唐九牧林家”。铁券,是中国古代皇帝分封功臣爵位时,颁赏赐给臣子的信物和凭证。家声,指家族或家庭的名声。

  【大意】谨慎地遵守“三缄其口”的古训;传承九牧林先祖品德高尚、屡受朝廷褒奬的好名声。

   【简评】  此联对仗工整,意境高远,用典贴切。古人把“慎言”看作是人的一种美德,因此很多古代典籍,都提及“慎言”。如,《诗经·小雅·巷伯》中有“慎尔言也”;《论语·学而》中有“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易经·系辞上》中有“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等等。永定客家人对此也有很深的认识,民间常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奉承人千句,得罪人一句”等等。由此可见,慎言对于一个人立身处世是何等的重要。

  联昌楼(古竹)

  联绵气节眉山秀

  昌大宏开许国峰

  【注释】联绵气节,典指西汉出使匈奴誓不变节的苏武事迹。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县(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据传,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19年的牧羊生活,苏武吞毡啮雪、历尽艰辛。匈奴单于曾令苏武的好友、降将李陵前去探望,劝其归降,但苏武正气凛然,李陵羞愧而回;又派美妓以色诱之,无果,美妓自刎身亡。后来,汉皇派兵击败匈奴,苏武得以荣归。昭帝死后,苏武因为参与了拥立宣帝,被赐爵关内侯。眉山,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是北宋大散文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乡。昌大宏开,指发扬光大。许国,典指唐初被封为许国公的大臣苏颋。苏颋,字廷硕,京兆武功(今今陕西武功)人,唐朝大臣、文学家。20岁举进士第,调乌程尉。武后朝,举贤良方正异等,除左司御率胄曹参军,迁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唐玄宗景云年间,袭封许国公,转中书侍郎。开元四年(716),进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修国史。八年,罢为礼部尚书,俄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从封泰山,还卒,诏赠右丞相。自景龙后,与燕国公张说齐名,时号“燕许大手笔”。

  【大意】代代相传先辈苏武坚守志节和眉山“三苏”家族德行才艺出众的品质;开创宏大基业光大了先辈苏颋的丰功伟绩。

  【注释】此联对仗工整,用典贴切,意境清新,气势磅礴,高度颂扬苏姓先祖的功德,同时劝导后人要以先辈为榜样,光大先辈们的丰功伟绩。

  宁远楼(古竹)

  宁处玉堂宜记引锥佳训

  远绳祖武毋忘仗节遗风

  【注释】宁处,指安居。玉堂,原指玉饰的殿堂,代指宁远楼。引锥佳训,典出《战国策·秦策一》:“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据传,战国时期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年轻时由于学识浅,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决心要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血流至足。后来,他联合齐、楚、燕、赵、魏、韩对抗秦国,佩带六国相印。后来人们便用“引锥刺股”形容学习勤奋刻苦。远,指年代久无业;绳,继承;祖武,指先人的遗迹、事业。仗节遗风,指苏武执汉节牧羊,坚守节操的风教。仗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 据传,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大意】安居在华丽的宁远楼里,应当牢记先祖苏秦引锥刺股勤奋刻苦读书的事迹;要继承远祖的功业,就不要忘记先祖苏武执汉节的节操。

  【简评】此联善于用典,旨在劝导后人不要忘记先祖的功德。

  福远楼(高头)

  福泽堪夸五桂三槐相媲美

  远源可溯梦花读月有余荣

  【注释】五桂,典出五代时窦禹钧五子登科的故事。相传,五代后晋时官谏议大夫窦禹钧有5个儿子,家教甚严,建书房40间,买书数千卷,聘请文行之士为师授业。其5个儿子聪颖早慧,文行并优,时人赞为“窦氏五龙” 、“燕山窦氏五桂”。三槐,指宋代王佑曾手植三株槐树于院前,说他后代必有位列三公者,果然不出所料,其后代果然出了位列三公的人物。媲美,即比美。远源,指远祖。梦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典出江淹的“梦笔生花”。 相传,南北朝的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当县令时,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当时人称为“梦笔生花”。读月,指要坚持、努力、有恒心去学知识,做自己追求的事业。典自“江泌追月”刻苦读书的故事。相传,南北朝时期齐国的江泌因家中贫寒,买不起灯油,但他刻苦好学。江泌住在一间小西屋里,月亮一出,便在屋内窗下,坐在床沿读书。一会儿,月偏升到东南上空,江泌不畏深秋月夜寒凉,走出屋门外,斜倚着门框读书。夜静更深月西归,江泌爬上屋顶,追着月光看书。有一次,他实在困极了,瞌睡打盹,一不小心,便从房顶跌了下来。他忍着痛,咬着牙又爬到房顶,依旧苦读起来。有,表示比较。余荣,指前人的功勋业绩。语出《宋书·礼志三》:“爰洎姬汉,风流尚存,遗芬余荣,绵映纪纬。”

  【大意】江氏先辈的福泽,可以夸张地说与窦禹钧和王佑相比美;江氏远祖的功业,可以追溯到江淹和江泌的功勋业绩。

  【简评】此联善于用典,高度颂扬江氏先祖的功德。

  澥源楼(湖坑)

  澥水朝东归渤海

  源流世泽衍吴山

  【注释】澥水,海的别名,古名“勃澥”,即渤海湾,联中隐含“渤海周边的吴氏后裔子孙”之意。渤海,我国的内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联中指吴氏的郡望。渤海郡,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治所在浮阳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东汉移治南皮县(今河北南皮县东北),东魏又移治东光县(今河北东光县东),隋开皇初(约582)废,大业初(约605)又改沧州为渤海郡。吴国被越国亡后,吴氏后裔到北地避难拓荒,繁衍成渤海郡望族。特别指出的是,在吴氏郡望中,江浙一带的吴氏亦称“渤海吴氏”,但此“渤海”实为今东海的通称,指的是今长江流域的江浙地区。故吴氏之渤海郡望既包括古渤海地区的吴氏,也包括江浙一带之吴氏。源流,原指水的本源和支流,比喻吴氏宗族世系。世泽,指祖先的遗泽,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吴山,吴氏族属于炎帝部落,姜姓,活跃于今陕西陇县陇山之东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称为“吴山”。

  【大意】渤海湾周边的吴氏子孙都是渤海郡吴氏的后裔;澥源楼吴氏祖先和后裔都是从吴山派衍出来的。

  【简评】此联字面上是描绘山水,实际是阐明吴氏的源流,旨在告诫后代不要忘记自己的源流。

  裕德楼(湖坑)

  江夏文章承阀阅

  圯桥韬略继簪缨

  【注释】江夏文章,典指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曾与秦观并称“秦黄”。江夏,指黄氏郡望。据《百家姓》记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是中国大姓“黄”姓的始祖。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阀阅,指有功勋的世家。阀,功劳;阅,经历。圯桥韬略,典指秦汉时人黄石公的故事。黄石公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据传,公元前173年,张良不满秦王朝的统治,招募刺客谋刺秦始皇,后因袭击失败,逃亡隐匿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遇上黄石公。黄石公故意脱履,唤张良替他穿上,张良依言为之进履。黄石公见这一书生可塑可造,随后召张良来到这座桥上。几次考验,认为该生诚实可信,随将《太公兵书》传授予他。张良获此兵书,投归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个传奇的故事一直被当地人们流传至今。韬略,即文韬武略,本指《六韬》、《三略》古代兵书,引申为战斗用兵的计谋。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借指高官显宦。

  【大意】继承江夏堂黄氏先祖用文章为国家增光的功勋;承传黄氏先祖以文韬武略而成为高官显宦的功德。

  【简评】此联对仗工整,用典贴切,表达企盼后代不忘先辈功德的愿望。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