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节 清明

  清明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早在盛唐时期,著名诗人杜牧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家喻户晓的诗句。

  清明节,在公历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清明节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节气,二是节日。从节气来说,清明是24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

  旧时,永定有“清明前,扫墓完”的规矩。立春后,一般在正月初五(开小正)后便开始陆陆续续进行祭祖活动,称为春祭;如果是3代以内的血亲故去,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前后几天还要进行一次祭祀,称为秋祭。许多地方扫墓的次序是先私墓后公墓,即血缘关系密切的祖墓先祭扫,也有一些地方则从上到下,先公墓后私墓,逐日开祭(有的每年选在固定日子祭公墓)。在清明以前,所有墓都要祭祀完毕。传说清明日过后“关墓门”了,要等农历八月十五才会墓门开。

  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的人最多,同宗族的各家各户派出代表去为老祖宗扫墓。不管路途再远、再难走,天气再恶劣,他们也乐意按约定日期参加。在他们看来,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有些宗族由辈份较高的宗亲牵头主办,负责集资、购买所需供品,如全猪、全羊等等。祭祀仪式结束后,众人在现场煮饭菜,共进午餐。

  有些地方祭祀老祖宗的日子不在清明节这一天,而是定在清明之前或之后的某一天。这段时间,他们需要祭祀的祖坟不止一个,而是有若干个。祖坟太多,只能选择较有代表性的祖坟,隔几年轮换一次。某天祭祀某个祖坟,具体时间一般是约定俗成的,世世代代沿袭下来,大家都记得清清楚楚。

  清明节也是给那些没有人祭扫的“无主魂”施舍的时候。永定每家每户用鲜艾或苎叶或者白头翁草与大米、糯米磨成粉面,做成緑色的米粄,送到每个固定的清明坪或在河边、三岔路口去摆在地上,烧起香烛、纸,祭祀那些“孤魂野鬼”(没有后人祭扫的先人),以求保佑乡村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路打铜锣、插线香、召引那些无人祭挂的鬼魂到清明坪。有的地方还请来道士做道场,给“孤魂野鬼”超度灵魂。有的人还撒些大米、纸钱在地,供那些“游鬼”受用。有的地方组织“清明会”或动用“清明田”(专用于清明节的出租公田)集资公祭,目的是给那些没有亲人的鬼予以施舍,以免它们给世人带来灾难。清明节这天人们都要做些米板、猪肉、3牲、香纸烛炮到清明坪祭鬼魂(施清明)。

  湖坑镇奥杳下黄村清明祭鬼习俗与其他地方不同。清明前当地人都祭祀上祖,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艾板”,待下午太阳将要下山时到固定地点去祭拜那些无人祭祀的鬼魂,谓之慰借饿鬼。

  仙师乡三坝村旧时青壮年都以撑船为业,在水运输中死亡人数不少,为纪念亡灵,祈求平安,至今沿习清明节村民在村口至河边路口摆上祭品、悼念袓辈外出亡故之灵魂,祈求保佑后代出门平安挣钱,完后拖着据说能避邪的桃条才回家。

  仙师乡新侨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每年清明节进行送山神恶鬼活动,以保佑全村人无灾无难,很隆重,全村男、女老人参加,小孩不可参加。全村男女老人在村中水口河坝地上摆上米粄(要红的),还有几十箩纸钱,及纸做关刀、铁链,有些好像古时战具、五果。从下午4点开始活动,参加人不许讲话叫姓名,全部由和尚念经化神,然后参加人员回家后不许讲话,洗澡完后马上睡觉。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永定也渐渐有了在清明节扫墓的风俗,不少人家选定在这一天扫墓,不过大多是祭扫宗族的祖墓。新中国成立后,每年清明这一天,机关干部职工、学校师生都要排成整齐的队伍,前往烈士墓或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花篮,默默致哀,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

  也有个别在清明后祭扫祖墓的例子。如高头乡江姓开基祖百八郎公太,传说他生前携妻带子来到陌生地开基创业,既要迎合当时的士绅豪杰,又要和睦当地土著民族(原住民)兄弟,他为人谦虚谨慎,待人和霭可亲,奉行“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很受人尊敬。他在临终前谆谆嘱咐后代,“他死后也要与平民兄弟‘无主魂’同甘共苦,个人祭扫选在清明节后……”于是后人遵照他的遗愿,于每年清明节后十日江百八郎公太墓。这一天,各地裔孙络绎不絶来到高头村“文馨塔”边的大屻岗上,在江百八郎公太墓地,吹喇叭放土铳,锣鼓喧天,缅怀先祖高风亮节,为后辈立下先人后已、平易待人的良好风范。

  随着社会变迁,原土葬的陋俗,现已改为火葬,设有专门的公墓地。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